“經過這次激烈的宮廷事變,朝中的親附曹魏皇室的勢力遭到一次大清洗,司馬氏對曹魏朝政大權的控制變得更為穩固。”
“司馬師大權獨攬,擅行廢立,排除異己,引起鎮守壽春(今安徽淮南市壽縣)的毌丘儉、文欽不滿。”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毌丘儉、文欽舉兵反叛,假傳太后懿旨討伐司馬師,又將司馬師的罪狀寫成檄文,傳示各州郡。”
“毌丘儉與文欽脅迫駐守淮南的各營將士在城西設土壇歃血為盟,又各自派遣兒子前往吳國作為人質,以換取吳國派兵救應。”
“同年二月,毌丘儉、文欽親自統領六萬大軍北渡淮河,向西推進到項縣(今河南省沈丘縣槐店回族鎮西郊)。”
“司馬師得知毌丘儉、文欽叛亂,召集群臣商議征討之事,朝議認為應該派遣諸位將領率軍前往征討,”
“書胡嘏、中書侍郎鐘會等人勸諫司馬師親率大軍出征。司馬師聽從,親率中軍十萬人前往討伐。”
“等待大軍集結完成后,司馬師派遣鎮南將軍諸葛誕率領豫州的各路軍隊從安風津逼近壽春,”
“征東將軍胡遵率領青州、徐州的各路軍隊從譙縣(今安徽亳州市)、宋縣(今安徽太和縣)之間出擊,以斷絕叛軍的退路。”
“司馬師自己率兵駐扎在汝陽縣(今河南洛陽商水縣),派遣監軍王基統領前鋒各軍據守南頓縣(今河南項城市南頓鎮),等待迎擊毌丘儉的軍隊。”
“司馬師命令各路軍隊固守營壘,不與叛軍交戰。毌丘儉、文欽向前不能戰斗,向后退回壽春又怕遭到襲擊,進退兩難,無計可施。”
“參與叛亂的淮南將士,家屬都在北方,因此軍心渙散,紛紛投降。”
“司馬師又派遣兗州刺史鄧艾指揮泰山郡的軍隊一萬多人前往樂嘉城(今河南商水縣東),主動示弱,以誘使毌丘儉、文欽出擊;”
“司馬師則緊隨其后,率領主力大軍從汝陽趕到。文欽不知是計,率軍前往襲擊鄧艾,在樂嘉城下與司馬師的主力大軍遭遇;”
蘇軾:兩軍交戰,文欽戰敗逃走。司馬師派出精銳騎兵隊追擊,擊敗文欽的軍隊。
毌丘儉聽說文欽戰敗,心中害怕,拋下部眾棄城而逃;安風津都尉率軍追擊,斬殺毌丘儉,傳首級于京城洛陽;
文欽逃往吳國境內,投降吳國。至此,淮南叛亂平定。
當初,司馬師的眼睛患有瘤疾,曾讓醫生割掉瘤疾。
時值淮南叛亂,文欽的兒子文鴛勇猛異常,率軍前來偷襲軍營,司馬師因為驚嚇過度,導致眼睛突出眼眶。
為了穩定軍心,司馬師蒙住被子強忍住疼痛,當時他因疼痛難忍將被子都咬破了,而屬下都不知道他的傷情。
平定淮南叛亂后不久,司馬師病情沉重,讓弟弟司馬昭代為統率軍隊。
正元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公元255年3月23日),司馬師病逝于許昌,終年四十七歲。
司馬師死后,其弟司馬昭繼任大將軍之職,繼續掌控曹魏政權。
朝廷追授司馬師大司馬,增加封邑五萬戶,謚號為武公;
司馬昭上奏推辭,認為武公的謚號太過隆重,于是改謚號為忠武。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司馬昭受封晉王,追尊司馬師為晉景王。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以晉代魏,受禪稱帝,給司馬師上尊號為晉景帝,稱其墓為峻平陵,廟號世宗。
司馬懿策劃政變時,只與司馬師暗中密商,于舉事前夕才告訴了另一個兒子司馬昭。
司馬昭緊張得一夜輾轉難眠,司馬師卻安然熟睡。
翌晨,司馬師在門外突然集合起三千人馬,而肅靜無聲,陣容嚴整。
旁人都不知道怎么會一下子冒出這支隊伍來,十分吃驚。
原來,司馬師早就暗中收養了敢死之士,編組成伍,而又散居于民間,召之即來。
政變成功后,他被封為長平鄉侯,加衛將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