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朗(171年—217年),字伯達,河內郡溫縣人,東漢末年政治家,“司馬八達”之一,京兆尹司馬防之子,司馬懿之兄。
光和五年(182年)十二歲時,司馬朗通過經學考試而成為童子郎。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進入洛陽,關東各州郡軍隊起兵反董。
司馬朗受父命帶領家屬逃離董卓,遷往黎陽,成功躲避戰亂。
曹操任司空后,司馬朗被辟為司空屬官,后歷任成皋令、堂陽長、元城令、丞相主簿等職,所在皆有政績,深受百姓愛戴。
“司馬朗在擔任兗州刺史時,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稱贊。”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司馬朗與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吳國,到達居巢時,發生嚴重的瘟疫。”
“司馬朗感染了疾病,最終去世,時年四十七歲。”
“司馬氏是漢末河內世族,對司馬兄弟的管教相當嚴格,“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相處時態度很嚴肅。”
“九歲時,有客人直接稱呼其父的字,便對那人說:“輕慢他人的親長,就等于是不尊敬自己的親長。”那位客人因此而道歉。”
“光和五年(182年)十二歲時,便通過經學考試而成為童子郎,但是當時的監考官覺得身體高大強壯,懷疑他匿報年齡,便質問他。”
“我的家族中人世代以來的身材一向都很高大,我雖然年輕幼弱,卻沒有急功近利向上層攀援的習氣,”
“從而謊報年齡以求得在仕途上早有成就,這不是我的人生立志要做的事情。”監試官因此覺得司馬朗品行才能果然異于常人。”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進入洛陽,關東各州郡軍隊起兵反董。”
“原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為避戰禍,想搬遷至溫縣,認為野王和溫縣其實唇亡齒寒”
“而且李邵背負郡國人民的期望卻先行逃避,恐怕會造成沿山各縣民心動搖及騷亂。”
“但是李邵不聽其言,果然造生當地民亂,溫縣亦遭到劫掠。”
“之后董卓挾天子西遷長安,當時司馬防擔任治書御史,應該一起西遷,而司馬防因戰亂四起,”
“因此要長子司馬朗帶著家人返回家鄉溫縣,但是有人告發司馬朗想要逃亡,軍隊便抓住他去見董卓,”
“董卓對司馬朗說:“你和我已去世的兒子同歲,為何要背叛!”,”
“司馬朗回答說:“明公以高世之功德,在天下大亂中輔助天子,清除了宦官的穢亂,舉薦了許多賢士,這的確是虛心深慮,即將成為復興社稷的治世啊。”
“但是隨著威德的隆重,功業的著大,而兵災戰亂卻日漸嚴重,地方州郡有如大鼎煮沸一般,連京城的近郊,人民都不能安家樂業,因此要拋棄住家田產,四處流亡躲竄。”
“雖然已在四方關口設置禁令,以重刑加以殺戮處罰,也不能阻止逃亡的風潮,這就是我為什么會想回故鄉的原因。”
“希望明公仔有所借鑒,稍加反省深思,那么名聲就可像日月一般的榮耀,伊尹和周公也不能相比了。”
“董卓聽完很滿意,也說:“我也有這種感悟,你說的很有道理。”
“興平元年(195年)兗州刺史曹操與奪取其地盤的呂布在濮陽相對峙,帶著家屬回到溫縣,當年發生饑荒,”
李白:東漢時期,有一位神童因為個子長得太高,不像小孩,差點被童子科刷掉,他就是“路人皆知”的司馬懿的親哥哥,名字叫司馬朗。
司馬氏是漢末河內的世族,司馬朗的祖父司馬俊官至潁川太守,其父司馬防歷任洛陽令、京兆尹、騎都尉等職。
司馬防對司馬郎司馬懿兄弟管教相當嚴格,要求他們“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
司馬朗非常機敏,自幼信奉長幼有序,九歲的時候,有一個客人直呼其父的字,
司馬朗便對那人說:“輕慢他人的親長,就等于是不尊敬自己的親長”,那位客人只好道歉。
出身在這樣的家庭,司馬朗熟讀經書,加上聰明伶俐,很小就已經博學多識,名聞四方。
漢靈帝光和五年,司馬朗十二歲時,被推薦參加經學考試,他對答如流,被選為童子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