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接見他們時,郭淮已經清楚他們的情況,因此詢問周到,被接見的人都稱贊他如神明。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蜀國丞相諸葛亮兵出祁山,派將軍馬謖駐守街亭(今甘肅秦安縣東北隴城鎮),將軍高詳扼守列柳城(今陜西寶雞鳳縣境內)。
張郃襲擊馬謖,郭淮進攻高詳,都獲得勝利。
郭淮又在枹罕(今甘肅秦安縣)擊敗隴西著名的羌族首領唐蹄,因功升任建威將軍。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蜀國軍隊從鹵城(今甘肅隴南禮縣鹽官鎮)進攻。
當時隴西地區缺糧,眾人主張從關中調運大批糧食,郭淮卻對境內羌族、胡人恩威并施,
公平攤派,讓他們供給糧食,使軍糧得到充足的保障,因功郭淮升任揚武將軍。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出兵斜谷(今陜西眉縣西南),在蘭坑(今甘肅和縣東)屯田駐守。
當時司馬懿駐扎在渭水南岸,郭淮估計諸葛亮定會進攻北原(今陜西眉縣渭河北岸),應該先出兵占領,眾人不以為然。
郭淮分析,如果諸葛亮渡過渭水占領北原,就可以和北面山區的叛亂勢力聯合,斷絕通往隴西的道路,對魏軍不利。
司馬懿認同,于是派郭淮屯兵北原。郭淮率軍趕往北原,戰壕壁壘還未修筑完成,大批蜀軍就涌入北原,郭淮率兵奮力回擊,打退蜀軍。
數日后,諸葛亮出動大軍向西推進,眾將士判斷蜀軍要進攻西面的營地,郭淮卻認為,諸葛亮向西進軍,
是想引誘魏軍主力,而他真正的進攻方向是東面的陽遂(今陜西蔡家坡鎮北)。
到了晚上,蜀軍果然偷襲陽遂,因為城中有防備,所以沒能得手。
正始元年(公元240年),蜀將姜維出兵隴西。郭淮率大軍出動,追擊蜀軍一直到強中。
姜維撤退后,郭淮又討伐羌族首領迷當等人,安撫歸順的氐族三千多家,將他們遷居到關中地區,郭淮升任左將軍。
涼州休屠湖附近胡人首領梁元碧等,帶領部落二千多家歸附雍州。
郭淮上奏請求把這些人安置在高平縣,充當漢族百姓的屏障,后來因此而設置西州都尉一職。
不久,郭淮升任前將軍,依舊兼任雍州刺史。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征西將軍夏侯玄領兵伐蜀,郭淮軍作為前鋒部隊。
“夏侯玄遭遇蜀軍進攻,大敗而回。郭淮估計形勢不利,預先自行決定撤兵,因此損失不大,被朝廷授予節杖。”
“正始八年(公元2年),隴西、南安、金城、西平各郡的羌族首領餓何、燒戈、伐同、蛾遮塞等人聯合叛亂,圍攻城池,南招蜀軍援助,涼州著名胡人首領治無戴也舉兵響應。”
“討蜀護軍夏侯霸率領各軍駐扎在為翅,郭淮率部剛抵達狄道,眾將認為應當首先向西進攻枹罕,先平定羌族叛亂,再挫敗蜀國入侵的計劃。”
“郭淮推測姜維一定會進攻夏侯霸,于是率兵進入沨中,再向南接應夏侯霸。”
“蜀將姜維果然進攻為翅,正好郭淮率軍趕到,姜維只得退走。”
“郭淮率兵進討叛亂的羌人,斬殺餓何、燒戈,降服羌族部落有萬余戶人家。”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羌族首領蛾遮塞等人叛亂,屯兵在河關和白土城,依據黃河天險抵抗魏軍。”
“郭淮假裝要從上游出兵,暗中派兵從下游渡河攻占了白土城(今青海民和縣南部),然后發動進攻,大敗叛軍。”
“同年,治無戴再次叛亂,率兵包圍武威縣,家屬留在西海郡。”
“郭淮進軍攻打西海,打算襲擊叛軍糧草輜重。”
“碰巧治無戴又率兵折返,兩軍在龍夷的北面交戰,治無戴戰敗后逃走。”
“令居縣的亂匪在石頭山的西邊截斷大路,阻絕朝廷的使者,郭淮在回軍的途中率軍討伐,平定亂匪。”
“蜀將姜維出兵石營,經過強川,向西進軍接應治無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