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會字士季,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高官葛市)人。
鐘會是魏晉時期文學家、玄學家、書法家,三國時期魏國將領,曾與鄧艾一起率軍伐滅蜀國,官至司徒,因謀反被殺。
鐘會是太傅鐘繇幼子,因學識廣博而聞名。
正始年間,鐘會出任秘書郎,升任尚書侍郎、中書侍郎。
高貴鄉公曹髦繼承帝位,鐘會獲封關內侯。
司馬師掌權,鐘會隨從參與平定毌丘儉叛亂;
“司馬昭掌權,鐘會升任黃門侍郎,晉爵東武亭侯,隨從參與平定諸葛誕叛亂,成為司馬昭心腹。”
“不久鐘會升任司隸校尉,曾謀畫誅殺嵇康等人。”
“景元三年(公元262年),鐘會升任鎮西將軍,假節,統率關中軍隊。”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馬昭決定興兵伐蜀,派鄧艾、諸葛緒各自領兵三萬人牽制蜀將姜維,鐘會則率領十余萬主力軍隊南侵入蜀。”
“鐘會率領大軍進入漢中,蜀將姜維與張翼、廖化等合兵固守劍閣,以抵御鐘會。”
“兩軍相持之際,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后主劉禪投降,蜀國滅亡;”
“姜維等人率部向鐘會投降。同年十二月,朝廷下詔擢升鐘會為司徒,晉爵縣侯。”
“鐘會與衛瓘誣告鄧艾謀反,鄧艾被收監;次年正月,鐘會率軍進入成都;”
“鐘會在姜維的鼓動下占據成都,意圖謀反,因事情敗露,導致將士嘩變,鐘會與姜維等人死于亂兵,終年四十歲。”
“鐘會著有《道論》《老子注》等,今均已散佚,詩體賦作有《菊花賦》,明人輯有《鐘司徒集》,時人對鐘會的才略多有夸贊,如蔣濟、司馬師稱贊鐘會是王佐之才;”
“鐘會撰寫了三卷本《易無互體》一書,在理論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魏帝曹髦評價鐘會謀略過人、克敵制勝;姜維稱他算無遺策,安邦平亂。”
“但司馬昭的妻子王元姬、西晉大臣荀勖認為鐘會見利忘義,本性復雜,不得不防備。”
“近代學者呂思勉認為,鐘會最終反叛,是因為他忠于曹魏。”
“鐘會出身潁川郡世族鐘氏,父親鐘繇官至曹魏太傅。”
“鐘會是鐘繇的小兒子,他剛五歲時,鐘繇帶著他去拜見中護軍蔣濟,蔣濟見到鐘會后,對他甚為器重。”
“成年后,鐘會多才而善藝,因學識廣博而被人所知。”
“正始年間,鐘會被朝廷征召為秘書郎,累遷尚書侍郎、中書侍郎。”
“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大將軍司馬師廢黜少帝曹芳,擁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鐘會獲封關內侯。”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毌丘儉和文欽在淮南起兵謀反。”
“大將軍司馬師親自率軍東征平叛;鐘會隨軍,負責處理機要文書;”
“衛將軍司馬昭領兵作為大軍的后援。叛亂平定后,司馬師回軍途中在許昌突然去世,司馬昭接替他統領六軍,鐘會幫他出謀劃策。”
“魏帝曹髦發布詔書給尚書傅嘏,表示東南的叛亂剛剛平定,命衛將軍司馬昭屯兵許昌,拱衛京城,讓傅嘏率領各路軍隊返回洛陽。”
“鐘會與傅嘏密謀,由傅嘏上奏天子,表示其擅自做主與衛將軍司馬昭一起返回京城。”
“大軍抵達洛陽南郊的雒水南岸扎營,魏帝曹髦只得任命司馬昭為大將軍,輔佐朝政。”
“鐘會謀劃有功,被司馬昭提拔為黃門侍郎,晉爵東武亭侯,封邑三百戶。”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朝廷征召駐守壽春(今安徽淮南壽縣)的大將軍諸葛誕入朝擔任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