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當時鐘會在家為母親服喪,他推測諸葛誕必定不從,于是馳馬報告司馬昭。
司馬昭認為事情已經施行,不便更改。諸葛誕接到詔命后,果然反叛。
同年六月,司馬昭親率大軍討伐諸葛誕,鐘會隨軍跟從。
吳國大將全琮率兒子全懌等人領兵來援救諸葛誕。全琮的孫子全輝、全儀留在吳國都城建業(今江蘇南京),因和家里人爭吵,兩兄弟率領私兵數十家渡江投降司馬昭。
鐘會向司馬昭獻計,秘密替全輝、全儀寫一封信,派遣他們的親信混入壽春城中,將信送給全懌等人,
假意聲稱吳國朝廷對全懌等人沒能救出諸葛誕很不滿,準備將參戰將領的家屬全部處死。
全懌等人信以為真,非常害怕,于是帶領下屬開城投降。
次年二月,魏軍攻破壽春,諸葛誕兵敗被殺,鐘會出謀最多,因此更加得到司馬昭的看重,時人更是將他比作張良。
大軍班師回朝,鐘會被提拔為太仆,堅決辭讓;朝廷又將他晉爵為陳侯,鐘會也一再辭讓。
不久,鐘會升任司隸校尉,參與官員的考核任用,決定他們的官職爵位的任用與剝奪。
鐘會聽說嵇康有名聲,于是前往拜訪,嵇康對他無禮,鐘會因此懷恨。
鐘會又向司馬昭進讒言,聲稱嵇康曾打算協助毌丘儉謀反,且言行放浪,傷風敗俗;司馬昭于是誅殺嵇康等人。
蜀將姜維屢次襲擾魏國西部邊境,司馬昭認為蜀國土地狹小,百姓疲憊,物力和人力都將要枯竭,打算大舉出兵伐蜀。
朝臣反對,只有鐘會認為蜀國可以攻取,于是預先與司馬昭共同研究地形,分析局勢。
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冬天,朝廷任命鐘會為鎮西將軍,假節,統率關中各路軍隊。
司馬昭命令青州、徐州、兗州、豫州、荊州、揚州等地建造戰船,又命令唐咨建造航海用的大船,對外宣稱打算伐吳,使得蜀國放松戒備。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二月,朝廷下詔舉兵伐蜀,派遣征西將軍鄧艾與雍州刺史諸葛緒各自率領三萬人兵分兩路,
鄧艾向甘松、沓中(今甘肅舟曲縣西北)等地進軍以牽制姜維的軍隊主力,諸葛緒向武街、橋頭等地進軍以截斷姜維的退路。
鐘會則統率十萬主力軍隊,分別從斜谷、駱谷進軍漢中。
同年八月,大軍從洛陽出發,鐘會先派牙門將許儀在前方修路,自己率大軍在后跟進,大軍過橋時橋板斷裂,馬蹄陷了下去,鐘會立即將許儀斬首。
許儀是許褚的兒子,許褚曾為曹魏立下汗馬功勞;鐘會也不加原諒。各路軍隊聽到消息,無不震恐。
蜀國聽說魏軍到來,命令各個防守營壘的軍隊不得出戰,全部退到漢城、樂城固守。
魏興郡太守劉欽從子午谷進兵,各路軍隊齊頭并進,穿過秦嶺進入漢中。
蜀國監軍王含扼守樂城,護軍蔣斌扼守漢城,各領兵五千。
鐘會派護軍荀愷率兵一萬圍攻漢城,前將軍李輔率兵一萬去圍攻樂城;
“自己則率領大軍向前推進,抵達陽安口,鐘會還派人去祭掃諸葛亮的墳墓。”
“鐘會派護軍胡烈等人作為前鋒,攻破關城,獲得糧草輜重無數。”
“姜維率軍從沓中撤退,抵達陰平,集合士卒打算前趕往關城扼守;”
“姜維還未到達,就聽說關城失守,于是退守白水,與蜀將張翼、廖化等人會合后固守劍閣,以抵御鐘會。”
“鐘會進兵劍閣,又發布文告《移蜀將吏士民檄》,公開勸說蜀國將士、官吏及百姓投降。”
“同年十月,鄧艾率軍追趕姜維抵達陰平,挑選精銳士兵,打算從陰平小路繞過劍閣,抵達綿竹,直奔成都。”
“鄧艾與諸葛緒共同行軍,諸葛緒認為自己本來受命攔截姜維,向西進軍并非朝廷的詔命,于是與鄧艾分離轉而進軍白水,與鐘會的軍隊匯合。”
“鐘會派遣將軍田章等人率軍從劍閣的西面直奔江油(今四川平武縣南壩鎮),先后攻破蜀國的三支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