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繇字元常,潁川郡長社縣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重臣、書法家。
鐘繇早年被舉薦為孝廉,擔任尚書郎,不久出任陽陵縣令,因病辭官;
后來,鐘繇被三公府聘任為幕僚,又擔任廷尉正、黃門侍郎。
初平三年,李傕、郭汜作亂,兗州牧曹操派遣使臣前來長安朝貢,鐘繇勸說李傕、郭汜接納曹操,又暗中幫助漢獻帝離開長安。
曹操迎接漢獻帝,遷都許昌,鐘繇被任命為御史中丞,累遷侍中、尚書仆射,封東武亭侯。
馬騰、韓遂在關中擁兵作亂,曹操表奏鐘繇代理司隸校尉,前往關中鎮撫,鐘繇致書馬騰、韓遂陳述利害,兩人歸附朝廷;
“后來鐘繇又帶兵平定河東郡叛亂,斬殺郭援,降服匈奴單于。”
“曹操征討漢中時,鐘繇被任命為前軍師。”
“曹魏政權建立,鐘繇擔任大理,又升任相國;”
“數年后,因為下屬西曹掾魏諷謀反,鐘繇被免職。”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鐘繇復職為大理;”
“曹丕稱帝,鐘繇改任廷尉,晉爵崇高鄉侯;”
“不久又升任太尉,位列三公,轉封平陽鄉侯。”
“魏明帝曹叡繼位,鐘繇晉爵定陵侯,升任太傅。”
“太和四年,鐘繇去世,終年七十九歲,死后追謚為成侯,其子鐘毓襲爵。”
“正始四年,鐘繇配享魏武帝曹操廟庭。”
“鐘繇作為曹魏重臣,歷事三朝,曹操、曹丕、曹叡對他都評價頗高。”
“鐘繇與三國時期書法家胡昭并稱“胡肥鐘瘦”,又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并稱“鐘王”。”
“他在書法上有很高的成就,擅長隸書、楷書,被奉為“楷書之祖”,鍾繇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合稱“書中四賢”,”
“南北朝時期書法理論家袁昂評價鐘繇的書法“意氣密麗,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其書法有有“五表”“六帖”“三碑”傳世。”
“鐘繇在書法史上首定楷書,擺脫漢隸書法風格,對后世漢字書法藝術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鐘繇是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長葛東北)人,他小時候與族父鐘瑜一同去洛陽,路上遇到一個相面的人,斷言鐘繇有富貴之相,但要當心在水上遭受厄運。”
“走了不到十里,過橋時馬受驚,鐘繇掉入河水中差點淹死。”
“鐘瑜認為相面的人說得準確,于是更加看重鐘繇,供給他資金費用,讓他得以專心學習。”
“后來,鐘繇被舉薦為孝廉,擔任尚書郎、陽陵縣令,因為生病而辭官。”
“此后,鐘繇又被三公府聘任,擔任廷尉正、黃門侍郎。”
“初平三年,漢獻帝在長安,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占長安城,趁機作亂,與關東地區斷絕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