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荀彧慧眼識珠,認為鐘繇早年和李傕等人關系不錯,在關中之地素有威望,把他派去長安,
讓他在其中穿針引線聯合諸多勢力,不說能夠平定關中,起碼能夠安定局勢,方便我們和袁紹決戰,
曹操深以為然,于是鐘繇以侍中的身份坐鎮關中,都督諸多兵馬。
到達長安后,鐘繇給馬騰,韓遂等人寫信,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說以利害,于是二人都派遣一個兒子到朝廷為人質以表明忠心。
雖然沒有平定關中,不過大體上可以說是穩固了曹操的后方,200年,官渡之戰時鐘繇還能拿出2000馬匹供給曹操,著實讓曹操有些激動,
甚至還給出了堪比蕭何的功績,可見關中的穩定對于當時的曹老板有多迫切。
“荀彧向曹操推薦鐘繇鎮撫關中,曹操于是上表朝廷,派遣鐘繇以侍中身份代理司隸校尉,持有節杖,督察關中各路軍隊。”
“曹操將關中之事都付予鐘繇,又授予他臨時處理公務,不必請示的權力。”
“鐘繇到了長安,派人送信給馬騰、韓遂等人,陳述利害禍福;”
“馬騰、韓遂各派一子到許昌作為人質。”
“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兩軍相持,鐘繇送去兩千匹戰馬供給軍用。”
“曹操回信嘉許鐘繇,稱贊他平定關中,讓朝廷沒有后顧之憂,功勛卓著。”
“建安七年,匈奴單于在平陽作亂,鐘繇率領軍隊將其包圍,還沒有攻下城池;”
“袁尚又派河東郡太守郭援率軍救援匈奴單于。眾將士認為郭援兵馬強盛,打算從平陽撤軍。”
“鐘繇認為,關中諸將與郭援暗中來往,如果此時撤軍,就是在向敵人示弱,關中諸將也會倒向郭援;”
“現在的情況決不能撤軍,如果趁敵人渡河的時候發起進攻,定然能大獲全勝。”
“張既勸說馬騰與朝廷軍隊一起攻打郭援,馬騰派其子馬超率領精銳部隊正面迎敵;”
“郭援率領大軍趕到,果然輕率下令讓士兵渡過汾河,眾人勸阻,郭援不聽。”
“渡河的人還不到一半,鐘繇就趁勢發動進攻,大敗敵軍,斬殺郭援,降服匈奴單于。”
“后來河東郡人衛固聚眾叛亂,與張晟、張琰及高干等人一起反叛朝廷,鐘繇又率軍討伐,平定叛亂。”
“自從天子西遷,洛陽的百姓幾乎逃亡殆盡,鐘繇將關中的百姓遷居到洛陽,由招攬逃往的百姓充實人口,幾年時間,洛陽地區的百姓才逐漸增多。”
“建安十六年三月,曹操派遣鐘繇討伐漢中張魯,又派遣征西護軍夏侯淵等人率兵前往河東郡,與鐘繇匯合。”
“關中諸將疑懼,紛紛舉兵反叛,曹操親率大軍前往討伐,得到洛陽地區的資助,因此表奏鐘繇為前軍師。”
“建安十八年十一月,魏國建立,鐘繇升任大理。”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晉爵為魏王,任命鐘繇為相國。”
“三年后,因為下屬西曹掾魏諷謀反,鐘繇受到牽連,被曹操免職。”
“魏文帝曹丕繼位后,重新啟用鐘繇擔任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