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學者何去非評價:蜀軍北伐,魏延經常請命希望能分兵走其他道路,以為奇兵,諸葛亮每次都拒絕,而魏延為此深感怨恨。
諸葛亮曾經揚言進攻斜谷而出兵祁山,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占領曹魏三郡,關中震動。
最終因為錯用馬謖,而導致兵敗;北伐并非不能使用奇兵,而是諸葛亮不擅長于此而已。
宋朝官員胡寅評價:兵行詭道,不過是為了打勝仗,魏延的子午谷計策可以用,是很明白的事情,但是諸葛亮不用。
究其原因,有人認為諸葛亮長于治國而短于將略;有人認為諸葛亮并不信任魏延,所以不敢委任于他。
宋末元初學者胡三省評價:站在如今的角度看,世人都認為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計,是因為膽怯。
凡是用兵,應該洞察敵國君主,知曉敵軍主將。諸葛亮之所以不用魏延的計策,是因為魏國君主賢明而有才略,敵軍主將司馬懿不可輕視。
諸葛亮打算攻占隴右尚且不能如愿,更何況憑借僥幸就出兵安定咸陽以西。
明末清初學者王夫之評價:魏延請兵從子午谷直搗長安,是用正兵;
諸葛亮繞山而西出祁山,直趨于秦隴,是用奇兵。
當初漢高祖劉邦舍棄棧道而出兵陳倉,以奇兵攻占關中,敵人很快潰敗,但是曹魏的情況又不同于此。
近代學者冒鶴亭評價:魏延反叛,實在是冤枉。
其為人過于自負,感嘆自己的才能得不到發揮,因此諸葛亮去世后,魏延打算派人護送丞相遺體回成都安葬,而自己留在渭南,繼續與司馬懿決斗。
魏延的才略雖然比不上諸葛亮,但是其興復漢室的忠心,與諸葛亮一樣。
魏延與楊儀不和,不愿居于楊儀之下,而楊儀擅自引兵撤退;
魏延于是大怒,先行南歸,燒毀棧道,讓楊儀的軍隊回不來。
這是因為一時的忿恨,而忘了軍國之大事。
蜀中人材本來就少,橫加魏延反叛之名,是自毀長城,楊儀有很大的罪過。
魏延被楊儀誅殺,他到底有無反叛投敵的打算。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推究魏延的本意,他沒有向北投降曹魏而向南撤退,只是為了除掉楊儀等人;魏延希望接替諸葛亮繼續北伐,并非反叛。
近代學者冒鶴亭認為,魏延并無叛逆投敵之實,而被楊儀誅殺,實在是冤屈;
蜀漢本來就缺少人才,誅殺魏延無異于自毀長城。
認為楊儀與魏延內訌,互相領兵攻擊,而魏延并無反叛;
魏延兵敗,楊儀就在他頭上強加了一個反叛的罪名;魏延之死,是蜀漢的一大損失。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魏延向他提出“子午谷奇謀”的建議,但是諸葛亮并未采納。
后世圍繞“子午谷奇謀”是否能夠取得成功,諸多爭議。
如宋朝學者何去非就認為諸葛亮不采納魏延的計策,是因為他不善于使用奇兵;
宋朝官員胡寅也在議論中提出“諸葛亮長于治國而短于將略”。
但宋末元初學者胡三省認為,曹魏國力強盛,司馬懿更是難以對付,子午谷奇謀兵行詭道,勝率很小。
子午谷奇謀只是紙上談兵,而且勞師襲遠,是兵家所忌;
千里奔襲,何況魏國還有諸如張郃這樣的將領,或者率兵在前方抵抗,或者率兵截斷蜀軍后路,都必然導致子午谷奇襲失敗,損害國家威嚴。
魏延的計策十分冒險,難以僥幸取勝,不值得采納施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