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字子均,巴西郡宕渠縣(今四川省渠縣東北)人,三國時期蜀漢后期重要將領。
王平原為曹操部屬,后來投降劉備擔任牙門將、裨將軍。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興兵北伐,派王平協助參軍馬謖駐守街亭。
馬謖不聽王平勸諫,依山扎營,被魏將張郃切斷水源,結果兵敗失守街亭,王平所部進退有度,全軍無失。
馬謖論罪被誅,王平反而升任參軍,不久又因功升任討寇將軍,封亭侯。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北伐包圍祁山,王平獨當一面,抵御魏將張郃的進攻。
后諸葛亮去世,王平平定魏延之亂有功,升任后典軍、安漢將軍,協助車騎將軍吳懿鎮守漢中,后來又擔任漢中郡太守。
建興十五年(公元237年)王平晉封安漢侯,接替吳懿鎮守漢中,累遷前護軍、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率漢中軍務。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國大將軍曹爽大軍十萬進攻漢中,蜀國守軍不足三萬人,王平固守興勢山(今陜西洋縣東北)待援,
魏軍無功而退。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王平去世,兒子王訓襲爵。
王平升任鎮北大將軍后,長期率軍鎮守漢中,防備曹魏入侵,與車騎將軍鄧芝、鎮南大將軍馬忠一同守衛蜀國邊境,勞苦功高,聞名一時。
晉朝史家陳壽評價王平“忠勇而嚴整”、“遵履法度,言不戲謔”,雖不識字卻有儒將之風;
晉朝史家常璩、宋末元初學者郝經都認為王平勇武有謀,有大將風范。
王平早年曾寄養在外祖父家里,改姓何氏,后來才恢復姓王。
他曾跟隨杜濩、樸胡兩個人前往洛陽,被朝廷授與校尉的官職。
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曹操親率大軍西征漢中張魯,王平作為部將隨軍出征。
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率軍北上攻打漢中,與曹軍相持。
次年正月,劉備部將黃忠斬殺曹操部將夏侯淵,曹軍戰敗,劉備占領漢中,王平在這時投降劉備,被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天,丞相諸葛亮第一次興兵北伐曹魏,率軍進攻祁山(今甘肅省禮縣祁山),魏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降諸葛亮。
魏明帝曹叡御駕親征,親率大軍抵達長安,命右將軍張郃率兵五萬,馳援隴西。
諸葛亮派王平協助參軍馬謖駐守街亭(今甘肅秦安縣東北隴城鎮),阻擊張郃的援軍。
馬謖率軍抵達街亭,在安營扎寨時違背諸葛亮的命令,把軍營駐扎在離開水源的高山上,也不派兵據守街亭的城池,發布軍令繁瑣混亂。
王平再三規諫馬謖應該當道扎營,馬謖卻倨傲不從。
張郃率大軍趕到后,率先截斷了馬謖軍隊的水源,然后發動進攻,馬謖大敗。
街亭失守,士卒逃散,只有王平所率領的一千兵馬,敲打戰鼓,嚴陣以待,張郃懷疑是伏兵,不敢率軍追擊。
于是王平慢慢收攏各營逃散的士卒,率領軍隊順利撤退。
諸葛亮追究丟失街亭的責任,誅殺馬謖和將軍張休、李盛,并且剝奪了將軍黃襲等人的兵權。
王平臨危不亂,得到諸葛亮的賞識和提拔,升任參軍職務,負責統率五支由青羌人組成的精銳部隊,
同時協助諸葛亮處理軍營事務,不久又因功升任討寇將軍,封為亭侯。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第四次興兵北伐曹魏,率軍包圍駐扎在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