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率部獨當一面,從西南方向包圍魏軍。曹魏大將軍司馬懿率大軍進攻諸葛亮,兩軍交戰于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
司馬懿又派張郃率軍進攻王平,王平嚴令部隊堅守不動,張郃始終未能得手。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第五次興兵北伐曹魏時,在五丈原(今陜西寶雞岐山縣境內)去世,丞相府長史楊儀率領北伐大軍退回。
此時魏延作亂,進兵占據南谷口(今陜西漢中市西北),率部襲擊楊儀等人,王平協助楊儀率兵擊敗魏延,又派遣平北將軍馬岱率軍追擊并斬殺魏延。
平定魏延之亂,王平立下功勞,大軍返回成都后,王平升任后典軍、安漢將軍,作為車騎將軍吳懿的副手協助鎮守漢中。
建興十五年(公元237年),王平晉封安漢侯。同年車騎將軍吳懿病逝,王平被后主劉禪任命為漢中太守,接替吳懿統率漢中軍事。
次年大將軍蔣琬率軍駐扎在沔陽(今湖北省仙桃市),王平改任前護軍,負責處理大將軍府的公務。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蔣琬率軍改駐涪縣(今四川綿陽),提拔王平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再次負責統率漢中地區的軍隊。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國大將軍曹爽率領步騎十萬人進攻漢中,魏軍的前鋒部隊已進入駱谷(今陜西周至縣西南)。
當時駐守漢中的蜀國軍隊不到三萬人,魏軍來襲,眾將士大驚失色,有人提出:
如今敵眾我寡,難以拒敵,不如放棄陽平關退到漢城、樂城堅守,等待涪縣的軍隊前來援救。
但王平卻認為,漢中距離涪縣將近一千里,如果敵人攻占陽平關,后果不堪設想。
為今之計,最好先派兩位將領率兵據守興勢山(今陜西洋縣東北),自己則充當后衛;
如果敵人分兵進攻黃金(今陜西漢中市洋縣),自己就率兵一千人居高臨下迎戰,拖延敵人爭取時間,到時涪縣的援軍就能趕到。
眾將士猶疑不定,只有護軍劉敏支持王平的建議,于是按照王平的計劃開始部署將士。
涪縣的援軍,以及從成都出發的大將軍費祎相繼趕到,魏軍只得退回,形勢的發展全如王平預料的那樣。
公元238年到公元248年的那段時間,車騎將軍鄧芝率軍駐守蜀國東部邊境,鎮南大將軍馬忠率軍駐守蜀國南部邊境,
鎮北大將軍王平率軍駐守蜀國北部邊境,三人各自鎮守一方,都因功勛卓著而聞名一時。
王平出身軍旅,寫不來字,認識的字也不超過十個,但他口述的書信,意思文理都很清楚。
他讓人給自己讀《史記》和《漢書》的本紀、列傳,完全能聽懂其中的大概意思,議論的時候也不會背離書中的原意。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王平去世,兒子王訓繼承了他的爵位。
晉朝史家陳壽評價王平“忠勇而嚴整”,他出身軍旅,不會讀書寫字,但遵守法令制度,
說話從不開玩笑,可以從早到晚端坐一整天,文靜得沒有武將的樣子。
然而王平心胸狹窄容易產生疑心,常常自己輕視自己,這一點不免有損他的形象。
宋末元初學者郝經評價“王平樸魯,有大將之略”,他率軍虎踞蜀國北面邊境,劍門關萬無一失。
在蜀漢的將領中,我們熟知的有義薄云天的關羽,耿直豪爽地張飛,令曹操聞風喪膽的馬超,射術高超的黃忠,心貫金石的趙云,以及忠勇兩全的姜維,
但是,在蜀漢的將領中,有一位虎將我們卻忽視了他的存在,這位虎將不是別人,正是鎮北大將軍王平。
鎮北大將軍王平可以說是三國末期最重要的一個人物,西晉時著名史學家陳壽曾高度評價他,說他是一個改變三國走向的一個人物,
王平是川蜀人,孩童時代一直寄養于外祖父之家,跟著外祖父姓何,等到后續離開外祖父之家,回到本家之后,才改回了自己的王姓。
少年的王平酷愛刀劍棍棒之術,對于讀書寫字并不喜歡,這就使得王平長大成人之后,大字不識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