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巧施疑兵之計麻痹張郃,最后全身而退,主將和副將的實戰水平,真是高下立判。
鑒于馬謖同志犯下的嚴重錯誤,諸葛亮必須痛下殺手,維護軍法的剛性與權威,否則,以后還有誰嚴格執行軍令
大家想怎么樣就怎么樣,打了敗仗也無所謂,反正制度都是擺設。他說:“孫武所以能致勝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耶!”
留下馬謖,管理秩序就徹底崩潰了,軍隊將變成一盤散沙,興復漢室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諸葛亮此次北伐,最開始的階段戰果頗為輝煌,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背叛魏國,響應漢軍,關中為之震動。
洛陽當局原以為夷陵之戰后,備受打擊的蜀漢已經喪失了逐鹿中原的雄心壯志,因此對雍涼放松警惕,曹丕在位時,也以剿滅東吳作為首要目標。
可蜀漢的國號畢竟是“漢”不是“蜀”,政權建立的初衷也并非偏安一隅,而是要效仿光武帝再度中興。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情急之下,曹叡親自跑到長安督戰,穩定惶惶不安的人心。
街亭位置重要,其安危關系整個北伐的成敗,當時軍中都認為吳壹和魏延是最合適的人選,
他們久經沙場,戰功赫赫,一個是皇親國戚,一個是先帝信賴的大將,沒想到諸葛亮最后安排的竟然是馬謖,讓全軍上下都大感意外。
但仔細一想,諸葛亮選擇馬謖也并非無緣無故,他們兩人私交甚篤,馬謖才器過人,喜歡談論軍事,
諸葛亮對他“深加器異”,雙方聊的很投機,常常說著說著,就從白天到了黑夜,馬謖臨死前寫信給諸葛亮,
說“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馬謖只把諸葛亮小了九歲左右,卻把丞相視為干爹,
諸葛亮也把馬謖當干兒子看待,關系好到這種地步,平時其他官員也看在眼里的。南征孟獲時,
馬謖提出“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戰略方針,堅定了諸葛亮之前的看法,認為馬謖的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等到關鍵時刻,他對馬謖的軍事才能高度放心,認為完全可以勝任主將一職,挑起防守街亭的重擔,
假設馬謖真如諸葛亮期盼的那樣,立下了戰功,對于他個人的前途是大有裨益的。
可惜馬參軍憑實力辜負了諸葛亮的厚望,使丞相處于眾矢之的。
有經驗、有能力、有戰功的老將棄之不用,偏偏選擇紙上談兵、經驗匱乏的新人,良好局面被活生生葬送。
遙想當年,劉備在白帝城托孤時,曾語重心長地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此番街亭之戰,丞相顯然是公然違背了先帝的遺囑。如此破格任用,識人之明,三軍將士豈能不怒,豈能不質疑諸葛亮的眼光、能力。
站在外人的角度,很容易就會聯想,諸葛亮因為和馬謖關系好,想給干兒子一個機會鍍鍍金,
方便日后提拔,因此棄吳壹、魏延等良將不用,對昭烈皇帝的臨終提示置若罔聞,背后全是私心。
諸葛亮為了平息眾怒,挽回搖搖欲墜的形象,只能忍痛割愛,將馬謖明正典刑。他自己也承擔責任,
上表劉禪自貶三級,以右將軍的職務行使丞相職權,直到誅殺王雙、張郃,攻占武都、陰平,方恢復相位。
對于諸葛亮怎樣處置馬謖的問題,不僅軍中將士高度關注,那些蜀漢政權內部,和諸葛亮不是一條心的人,同樣重視著。
尤其是同為托孤大臣的李嚴,自昭烈皇帝駕崩之后,蜀漢朝廷“政由葛氏,祭則寡人”,諸葛亮大權獨攬,成為最有實力的政治人物。
李嚴這個副手只能鎮守邊疆,遠離成都,后來又要求劃出五個郡,自己擔任巴州刺史,被諸葛亮明確拒絕。
益州本土的勢力也對諸葛亮不滿,實權都被荊州來的人掌握了,自己納稅有份,參政無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