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很是高興,就召他為功曹,即主掌人事的郡守主要佐吏。孫權同時以駱統代行騎都尉,即他的護衛隊長。
這算是從文武兩方面,都把駱統引為自己的腹心。不但如此,孫權還把他堂兄孫輔的女兒嫁給駱統,這就更親近一步了。
孫輔是孫堅之兄孫羌的兒子,曾隨孫策平定丹楊(治宛陵,即今安徽宣城)、吳郡(治吳縣,即今江蘇蘇州)、會稽,并活捉丹楊宗帥祖郎。
建安四年(199年),孫策平定廬江(治舒縣,即今安徽廬江)后,以孫輔為廬陵(從豫章郡析置,治西昌,即今江西泰和)太守,后升平南將軍。
但在孫權接掌江東時,孫輔擔心孫權不能保全江東,暗中與曹操往來,被發現后被孫權幽禁至死。
駱統之志,在于彌補、監察得失,如他有所見,必不會等到過夜再辦。
他常規勸孫權,要尊賢接士,勤求得失,勸他饗宴賞賜之時,讓眾臣分別進見,然后噓寒問暖,施以親密,啟發他們發言,觀察各自志趣,而讓他們都能感恩戴德,心懷報答。
這樣看來,駱統簡直就是三國時的人力資源管理大師。孫權這時,還算清明,也都一一照準。
后來,駱統外任建忠中郎將,統領武射吏(孫吳的遠狙特種部隊)三千人。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孫權愛將、偏將軍凌統去世后,駱統又統領其舊部,可進一步知道孫權對他的看重。
當時江東各種稅賦徭役繁重,加之疫癘橫行,民戶損耗嚴重,駱統上疏進諫。
他說,君主治理國家,開疆拓土為強富,抑制威福為尊貴,發揚德義為顯榮,永垂后胤為厚福。
但財靠民生,強賴民力,威依民勢,福由民養,德以民興,仁借民行,六者皆備,然后才能順天應民,保家興國。
今強敵未滅,天下未安,三軍戰事不斷,江邊戰患未解,而戶口日減,臣心急如焚。
思其原因,其為軍者,生則困苦,死則棄尸,因此他們更眷戀故土,害怕遠行。
他進一步說,每有徭役征發,貧窮之家先被輸送,有財之家傾家行賄,輕狡者則逃入深山與匪盜為伍。
如此則貧者更貧,而叛逆之心日生。又因貧困,很多家庭拋子,這豈得長久?國家有百姓,則如船行水上。
水平則船穩,水動則船危,百姓雖愚但不可欺,雖弱但不可壓。故善醫者治未病,為政者需體民。
愿我主留神深思,補救不足,深謀遠慮,撫育萬民,以深圖遠計。
孫權看了,深受感動,對駱統的看法更加重視。
吳王黃武元年(222年),駱統隨鎮西將軍陸遜破劉備于夷陵,戰后升偏將軍。
在劉備退往白帝時,眾將請求乘機進攻,陸遜、駱統與昭武將軍朱然卻認為曹丕正集結兵力,其心不可測,應迅速撤兵。
同年,已稱魏帝的曹丕兵分三路南犯:東路以曹休督張遼、臧霸、賈逵、王凌等出洞口,中路以曹仁攻濡須,西路以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攻南郡,是為第三次濡須之戰。
孫權方面,以前將軍呂范督率建武將軍徐盛、偏將軍全琮、揚武將軍孫韶等拒曹休,以濡須督朱桓敵曹仁,以左將軍諸葛瑾、平北將軍潘璋等往救南郡。
中路戰中,曹仁派部將常雕督諸葛虔、王雙等攻襲中洲。
朱桓以駱統和將軍嚴圭擊常雕油船,最終常雕、諸葛虔被斬,王雙被俘押送武昌,魏軍被迫撤軍。魏另兩路聽聞曹仁大敗,也全線撤退。
戰后駱統因功封新陽亭侯,后又繼朱桓后為第五任濡須督。
他又多次陳說有利國政之事,為此前后上疏數十道,所言都很有道理,尤其他認為在民間強募兵,易助惡敗俗,使百姓生叛離之心,因此應緊急禁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