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隧城被攻破,相國以下的數千名官吏被斬首,公孫淵的首級被送到了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等地也相繼平定。
當初,公孫淵家中幾次出現異樣:狗著官服、戴官帽上了房;做飯時有小孩被蒸死在鍋中。
襄平北市長出一塊肉,周長數尺,有頭有眼有口,沒有手腳,但能移動。占卜的說:“有形但不完全成形,有頭部的各器官但不能發聲,這種怪事出現在哪國,哪國就該滅亡了。”
公孫淵叛魏自立,魏帝曹叡大驚。司馬懿卻毫不慌張,扳著手指頭細數:“去百日,回百日,攻百日,休二月,一年足矣!”
司馬懿這算的是什么呢?沒錯,就是他從洛陽出發到遼東平叛,往返所需的時間。
遼東公孫家是超然于魏蜀吳的第4國,司馬懿為何這般信誓旦旦地料定自己可以在1年時間內平叛呢?
遼東公孫家自公孫度(公孫淵祖父)于董卓亂政時開始發家,經歷公孫康(公孫淵父親)、公孫恭(公孫淵叔父)的苦心經營,一直奉行與曹魏交好、割據自立的政策。
然而到了公元228年,公孫淵以公孫恭淪為閹人無子、體弱無法治國為由,強迫他讓位并予以軟禁。
對于公孫淵的悖逆行為,魏明帝曹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因為曹魏正在抵御諸葛亮的北伐,無力應對公孫淵。
曹叡不顧謀士劉曄及公孫晃(公孫淵的兄長,在洛陽為質)的勸阻,拜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變相默認了公孫淵的地位。
野心勃勃的公孫淵,不甘于父祖的偏安一隅和安于現狀,意圖參與到三國的紛爭之中。他首鼠兩端,一邊接受魏國的封賞,一邊又與千里之外的吳國勾肩搭背。
公元232年,吳大帝孫權派使者北上結盟,公孫淵當即表示愿意向孫權稱臣納貢。次年,公孫淵派人隨吳使南下,向孫權獻上貂皮駿馬。
孫權龍顏大悅,忘乎所以,不顧張昭等重臣的反對,一意孤行地冊封公孫淵為“燕王”,并派出聲勢浩大的船隊前去任命。
這次吳國的隊伍有上萬的海軍及不可計數的奇珍異寶。公孫淵原本只是要以吳國為外援,卻不料“孫十萬”給他送上了如此一份厚禮。
他不想得罪魏國,又垂涎孫權的珍寶,就派大軍斬殺吳使,俘虜吳國士卒,發配邊疆。
孫權聞訊大怒,發誓要親征遼東,砍下公孫淵的腦袋。這種異想天開的蠢計當然被陸遜等人阻止了,否則吳國又要給他人再送去經驗包了。
公孫淵興奮地將吳使的腦袋送去洛陽邀功,卻不知曹魏此前截獲了公孫淵與孫權勾結的密信,早就對他有所提防。
曹魏原本想讓青州刺史田豫從山東半島出發,以海路攻打遼東,因難度太大而沒有施行。
公孫淵畢竟沒有明目張膽地叛變,曹叡還是派使者去加封他為大司馬、樂浪公。
就在魏使抵達時,公孫淵竟然率兵圍住驛站,對魏使惡語相向,嚇得他們倉皇逃竄。曹叡因此對公孫淵更加忌恨。
公元237年,曹叡騰出手準備收拾公孫淵。他派幽州刺史毌丘儉前往遼東,征召公孫淵入京任職。公孫淵識破計謀,當即發兵,與毌丘儉展開激戰。公孫淵人多勢眾,又是在自己的地盤作戰,很快就將魏軍擊敗。
既然曹魏已經翻臉,公孫淵索性自立為“燕王”,任命文武百官,并派人向孫權再次稱臣,以為外援。孫權立刻同意北伐呼應,并告誡公孫淵要小心司馬懿。公孫淵驕傲自滿,沒有聽進去。
曹叡這邊派出司馬懿領青兗幽冀四州,聯合鮮卑、烏丸、高句驪等外族,四面八方,海陸齊攻。司馬懿出征前,曹叡還是有所擔心,召來詢問。
曹叡問公孫淵會如何應對,司馬懿回復:“事先棄城而逃是上計,憑借遼水頑抗是中計,坐守襄平是下計,必為我軍所虜。”
曹叡又問公孫淵會采用何計,司馬懿冷笑道:“以他的智商,無法判定雙方的實力。他不會棄城逃走,只會先于遼水抗拒,而后退守襄平。即采用中計和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