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再問大軍往返需要多長時間,司馬懿掐指一算,自信地回答一年時間。這番廟算后,曹叡再無顧慮。
公元238年正月,司馬懿率4萬大軍主力從洛陽出發。6月,雙方果然于遼水相遇。公孫淵早就讓部將卑衍堅壁高壘,挖壕溝20多里,嚴陣以待。
卑衍出師不利,龜縮堡內,司馬懿決定采用“聲東擊西”之策。魏軍先在南邊佯攻圍塹,吸引敵軍,再派出主力秘密渡河,北擊襄平。卑衍唯恐襄平有失,出營追趕,被魏軍痛擊,退守遼隧城。
司馬懿三戰三捷,兵圍遼隧,卻碰上連續30多天的暴雨。暴雨令遼水暴漲,司馬懿得以快速地運糧至城下;暴雨也令公孫淵洋洋得意,以為能夠據城死守。
司馬懿料定自己兵少糧多,敵軍兵多糧少,勝券在握,即便暴雨淹沒了許多軍營,也不肯撤退。
雨停后,司馬懿筑丘起樓,將大石箭弩一股腦地往城內丟,加上城內糧盡,燕軍死傷無數,將領們棄城投降。公孫淵后悔不迭,驚恐交加。
8月的一天晚上,一顆大流星劃過天空,墜入襄平東南。司馬懿立即散布謠言,公孫淵更加恐懼,2次請降被拒絕。無奈之下,公孫淵率數百騎向東南突圍而逃,在流星落地之處被司馬懿大軍追上斬殺。
入城后,司馬懿為了一勞永逸,屠斬15歲以上男子7000多人,將公孫淵手下百官及家屬2000多人斬首示眾,筑成京觀。一時間,襄平城內,腥風血雨,人頭滾滾。
司馬懿又將遼東4萬戶、70萬人口分批內遷(只比蜀國少20萬人)。3代4人苦心經營50年的遼東繁榮不再,公孫家就此滅亡,只剩閹人公孫恭被釋放生還。
此役雖然成就了司馬懿的赫赫聲威,卻也造成了遼東的權力真空,高句驪、鮮卑等外族紛紛蠶食吞并,原本由公孫家打下的帶方郡、樂浪郡又落入外族之手。
三國是漢朝和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220年,漢丞相曹丕篡漢稱帝。洛陽為都城,國號“魏”,史稱曹魏。漢朝正式結束。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業,國號“吳”,史稱東吳。
三國時期,雖然主要是魏、蜀、吳之間的較量。然而實際上,公孫淵依然存在于魏蜀吳三國之外。
公孫淵是遼東太守沃倫公孫度的孫子,公孫康左將軍的兒子。公孫康去世時,由于他的兒子特魯姆普、公孫淵還年輕,大家都青睞他的弟弟公孫恭擔任遼東太守。
對于公孫淵的祖父公孫度來說,早在董卓篡奪東漢朝廷大權時,公孫度就趁機自立為遼東侯和平州牧。
然后東攻高句麗,西攻烏環,南攻遼東半島,隔海進攻膠東半島北部的東萊郡。成為漢末英雄之一。
公孫淵即位后,先是拜曹魏為臣,后又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那么,問題來了,公孫淵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
首先,太和二年(228年),公孫淵強行取代了叔叔公孫恭的位置。魏明帝曹睿不顧劉燁勸告,拜公孫淵為楊烈將軍、遼東總督。
結果在公元228年,公孫淵名義上投降了曹魏,或者可以說是曹魏的附庸。然而,公孫淵并不滿足于成為魏國的附庸。
他掌權后,開始與吳國往來。太和七年(233年),公孫淵以吳為外應,欲稱臣。孫權打算冊封公孫淵為燕王。
東吳丞相顧雍、吳助將張昭等人都勸孫權,認為公孫淵必敗,所以反對孫武擁護公孫淵。
不過,張昭等人的見識并沒有被孫權采納。對于固執的孫權,他派張彌、徐衍等帶著金玉寶物,要封公孫淵為燕王。
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這么看重他,以為東吳遠,曹魏近,害怕曹魏討伐,又覬覦東吳送來的財寶。
在此背景下,公孫淵做出一些選擇后,誘使吳使斬首,將其首級獻給了魏明帝曹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