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字仲穎,隴西郡臨洮縣人。東漢末年權臣,西涼軍閥。
董卓生長于涼州,喜歡結交羌族豪杰,以勇猛聞名;早年被朝廷征召為羽林郎,因戰功先后升任軍司馬、郎中、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后來被免職。
不久,董卓又被任命為并州刺史、河東郡太守。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董卓升任中郎將,討伐黃巾軍;
韓遂、邊章等人在涼州叛亂,董卓受命前往征討,因功獲封斄鄉侯,升任前將軍、并州牧。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劉宏去世,少帝劉辯繼位,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征召董卓率軍進京勤王;
不久,京城發生宦官之亂,何進被殺。董卓率兵在北邙山救駕,平定宦官之亂,又指使呂布殺死執金吾丁原,掌握京城軍隊指揮權。
董卓升任司空,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即位,不久就弒殺了少帝及何太后,專斷朝政,威震天下。
董卓升任太尉,晉爵郿侯,不久又自任相國,專權擅勢。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禍亂朝綱,各州郡舉義兵討伐董卓,董卓脅迫漢獻帝及群臣遷都長安,縱火焚毀洛陽宮殿。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與董卓大將呂布密謀誅殺董卓;同年四月,董卓被呂布所殺,死后遭王允夷滅三族;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攻占長安,殺害王允。
時人及后世都將董卓視為逆臣加以批判,如劉備、曹操、袁紹、孫堅以及諸葛亮、孫權、荀彧等人對董卓廢立天子、禍亂朝綱都痛恨不已,稱他竊取國家權柄,窮兇極惡,驕橫殘忍,專權擅勢。
后世史家如陳壽、裴松之、范曄、郝經等人認為董卓竊取權柄,貽害無窮,雖然最終被誅殺,但也由此釀成了漢末天下大亂的事實。
董卓是隴西郡臨洮縣人,少年時期就崇尚俠義,曾經到羌族人居住的地方游歷,與羌族首領相識;后來返回故鄉耕種田地。
他結識的羌族首領中有人前來投奔,董卓邀請他們到家里,將耕牛殺掉招待來人,宴飲為樂。羌族首領感謝董卓的盛情,將一千多頭牲畜送給董卓。
后來郡府征召董卓為官吏,讓他監視州郡境內的盜賊;當時有胡人外出擄掠百姓,涼州刺史成就禮聘董卓為從事,讓他率領騎兵討伐胡人,擊敗胡人部眾,斬首和俘獲敵人千余名。并州刺史段颎向三公府舉薦董卓,董卓被司徒袁隗聘任為幕僚。
漢桓帝末年,朝廷在隴西地區選拔良家子弟充任羽林郎。董卓因為才能和勇武入選,被任命為軍司馬,跟隨中郎將張奐攻打并州立下戰功,升任郎中。
此后,董卓又先后擔任廣武縣令、蜀郡北部都尉;在擔任西域戊己校尉時被免官。不久,董卓又被朝廷征召擔任并州刺史、河東郡太守。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董卓升任中郎將,率部討伐黃巾軍;因為兵敗,被撤職抵罪。韓遂、邊章等人在涼州起兵反叛,朝廷恢復董卓中郎將的職務,命他率兵向西討伐韓遂。
董卓的軍隊在望垣峽的北面,被羌人和胡人數萬軍隊包圍,糧食斷絕。董卓假裝捕魚充饑,在回撤的必經之路上修筑堰壩截斷河道,暗中命軍隊從堰壩軍無法渡河追擊。
當時朝廷一共派出六支軍隊出兵隴西討伐韓遂,其他五路軍隊都打了敗仗,損兵折將;只有董卓的軍隊全軍而退,駐扎在扶風郡。
董卓因功封為斄鄉侯,封邑千戶。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春天,隴西太守李相如反叛,與韓遂聯合進兵,殺掉涼州刺史耿鄙;
耿鄙的帳下司馬扶風郡人馬騰也舉兵反叛,與韓遂聯合,率兵進攻三輔地區。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年,韓遂、馬騰等人又進攻陳倉;
朝廷于是任命董卓為前將軍,與左將軍皇甫嵩一起率軍征討韓遂、馬騰等人。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朝廷征召董卓入朝擔任少府,董卓沒有就職。朝廷不能牽制董卓,加之漢靈帝病重,于是任命董卓為并州牧,其部下兵馬歸屬皇甫嵩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