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字稚然,北地郡泥陽縣人。東漢末年軍閥、權臣。
李傕本是董卓女婿牛輔麾下校尉;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司徒王允等人誅殺董卓,李傕聽從謀士賈詡的建議,聯合其他涼州部將郭汜、樊稠等人率軍攻打長安
攻占長安后,李傕自任揚武將軍,誅殺王允等大臣;同年九月,李傕自任車騎將軍,封池陽侯,兼任司隸校尉,假節,與郭汜、樊稠共掌朝政。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二月,征西將軍馬騰率兵討伐李傕等人,樊稠率部擊敗馬騰的軍隊,又與馬騰講和。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李傕懷疑樊稠與馬騰勾結,設計將他殺死。不久,李傕與郭汜反目,舉兵互相攻擊,李傕自任大司馬;
李傕劫持漢獻帝劉協,郭汜則扣留公卿大臣。同年七月,鎮東將軍張濟勸和李傕、郭汜,兩人這才允許漢獻帝及百官東遷洛陽。
漢獻帝等人離開后,李傕、郭汜反悔,又合兵追趕;同年十二月,兩人的軍隊在曹陽追上漢獻帝,迫使漢獻帝等人北渡黃河。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漢獻帝在將軍楊奉、韓暹等人護衛下抵達洛陽;曹操親率大軍迎奉漢獻帝,遷都許昌。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派謁[yè]者仆射裴茂率軍進攻李傕,將李傕誅殺,并夷滅其三族。
漢末大臣劉艾認為李傕和郭汜在用兵謀略方面,都要勝過孫堅。但是漢末名將朱儁認為,李傕和郭汜都是平庸的奴才,沒有什么深謀遠慮。
漢末射聲校尉沮儁更是認為,李傕等人劫持天子,迫害公卿,是自古以來未曾有過的亂臣賊子。
李傕當政時,放縱子弟鈔掠百姓,導致三輔地區大亂,此后兩三年間,關中再無人跡。
東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正月,董卓的女婿牛輔擔任中郎將,在陜縣一帶駐扎。
李傕與郭汜、張濟在牛輔帳下擔任校尉,牛輔派遣三人率領步騎數萬人,攻打陳留、潁川等地,劫掠州郡。
同年四月,司徒王允與尚書仆射士孫瑞、中郎將呂布等人共同密謀誅殺董卓。
董卓死后,呂布派部將李肅率軍前往陜縣,欲奉皇帝的詔命誅殺牛輔,李肅與牛輔等人交戰,大敗而走,呂布因此誅殺李肅。
不久,牛輔的軍中發生騷亂;牛輔以為手下將士造反,連夜出逃,被侍從胡赤兒等人殺死。
等到李傕等人領兵回到陜縣的時候,董卓已經被誅,牛輔又死了,失去依托的眾人打算就此各自回鄉。
但是朝廷并沒有下達赦免他們罪過的詔書,又有傳言說長安城中要將董卓帶來的涼州將士全部殺死,眾人憂心忡忡,不知所措。
謀士賈詡提出建議,如果解散軍隊各自回鄉,在路上就能被一個亭長抓去;為今之計,不如率領將士以替董卓報仇的名義攻打長安。
如果大事得成,就可事奉天子以匡正天下,如果事情不成,屆時再逃也來得及,李傕等人采納了賈詡的計策。
李傕和郭汜在陜縣擁兵自守,司徒王允為避免生出禍亂,曾讓涼州官員胡文才、楊整修前去勸說制止。
但是王允輕視二人,語氣十分強硬;胡文才和楊整修前去,不僅沒有勸說李傕等人罷兵,反而加入了他們的隊伍,領兵攻打長安。
李傕等人沿途又收集了不少散兵游勇,等到他們到達長安城下之時,已有十萬余人馬。
之后,李傕等又與董卓的昔日部下樊稠、李蒙、王方等相互聯合,圍攻長安。十日過后,長安淪陷。
眾叛將與呂布在城中交戰,呂布敗走。李傕、郭汜進入長安城后,駐兵于南宮掖門,又縱兵劫掠屠殺城內百姓。
與此同時,李傕等下令捕殺那些參與誅殺董卓的公卿大臣,先后誅殺太仆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鄧等人。長安城內尸骸遍地,死去的官兵、百姓,難以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