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
“謝陛下”
“朕少不更事,不喜讀書,粗知大略。因學識短淺而四處奔波,后歷人間之事,深感無學不成器。太子雖是聰慧,但學識淺薄。今后君當授以治國之道,然權術害民之道,萬不可授之。”
早期腸胃脹痛,拉肚子,劉備未感自己不行。直到便血,夾雜其他的疾病襲來,且未有治愈的希望,這讓劉備能感知自己的死期將至。為了避免驟亡,劉備要提前為后事而打算。
閣臺內,經劉備的批準,諸葛亮得是見劉備。
諸葛亮持扇而吟,說道“恕亮斗膽而言,翼德將軍年歲漸大,與陛下情同手足。若陛下不幸,臣恐翼德將軍。”
劉備扶起諸葛亮,說道“朕今下有心腹之憂,卻不知如何解之。”
“今陛下欲令元直為大臣,亮可以少過,亦可以專心為國奔走。如仲邈出江淮,亮不才可出江漢,為其掠翼,與伯言呼應關隴。臣請陛下托大事與元直”
后來因劉備疆域擴大,為了治理疆域,不得已讓徐庶獨當一面。今從理事的角度上看,諸葛亮非常希望徐庶出任輔政大臣。
劉備為何有意徐庶出任輔政大臣,與徐庶來自潁川有莫大關系。徐庶無根基,亦無黨羽,不會與諸葛亮、霍峻發生傾軋。
漢安帝早亡,東漢則進入幼年皇帝時期,反復政變,反復奪權。外戚、宦官、士人輪番登場,后面則就進入桓、靈二帝時期。
但讓徐庶入京,為避免與諸葛亮發生爭斗,劉備還是要問其意見。
在開國初,便以錢財退功臣,不讓軍功集團參與過多的政治。功臣退后,則重用士人治世,皇權由此大為集中。
今時的劉備身形削瘦,坐在榻上,身上蓋有毛毯。精神比見霍峻時更差些,但尚能正常接待臣屬。
沉默良久,劉備微嘆說道“君所言之事,朕尚未思及。然除此之外,朕欲招元直入京,其歲與諸君相仿,性情嚴整,謹小而慎微。如能歸京,當能輔君一臂之力。”
東漢敗亡教訓在前,諸葛亮僅能希望季漢之后的皇帝,能遵循劉備遺詔,別重蹈東漢覆轍,盡量保持朝野的穩定性。
“丞相,丞相”
畢竟諸葛亮雖是工作狂,但不是受虐狂,有值得信任的人幫他,他豈會拒絕
劉禪年紀雖比歷史大點,但劉禪依舊年輕。今將大漢之事,讓劉禪自己主持,根本不可能。且為了北伐大業,穩固季漢國祚,劉備必須將國事托付與大臣們,讓他們輔佐劉禪。
“可有他人乎”諸葛亮思量問道。
馬良猶豫少許,鑒于他與諸葛亮的關系,低聲說道“陛下雖已有輔政之人選,但卻為主事者,猶豫不決。今或有意屬丞相者不少,丞相宜當為此而思。”
諸葛亮從榻上起身,說道“我與季常同行,今當入宮看望陛下。”
“當請陛下善保御體,早日康復。何言如此不幸之事”諸葛亮說道。
諸葛亮毫不猶豫,說道“漢土之廣,非臣一人所能治。臣粗略大治,常有過失,需人糾之。元直性情嚴謹,與亮同屬將軍事時,聞過則糾,聞錯則諫。是謂集眾思,廣忠益也”
“今陛下何在”
“諾”
今人才所眾,但諸葛亮依舊懷念與徐庶并肩理事的日子。如諸葛亮所說,他負責的事太多,所推行的政令難免有問題。
說著,諸葛亮告誡馬良,說道“季常為侍中,今雖與亮關系莫逆,但不可因私而廢公。托孤大事,非陛下叮囑,不可向外言語,以免被歹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