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劻是了解李諭的,他補充道“給皇帝上課非同小可,奴才怕李諭不懂宮中規矩,所以奴才認為可以讓曾經給皇上教過英文的張德彝協助一二。”
慈禧才不會管這種具體的操作細節,“該怎么做你們清楚就行。”然后她叫過李連英道“小李子,以后李諭去瀛臺見皇帝的時候,讓崔公公都跟著。”
李連英心中會意“喳”
崔公公就是幾天前陪著太后拍照的崔玉貴,太監二總管。這人最出名的恐怕就是遵從慈禧的命令把珍妃投入井中淹死。
光緒對他同樣恨之入骨,有他監視,再合適不過。
慈禧這手給塊糖吃再打一巴掌的政治手腕玩得太熟了,完全把光緒控制在自己的五指山中。
光緒早在十年前就開始學英語,作為當時同文館的總教習,朝廷讓丁韙良介紹了兩位同文館的畢業生沉鐸和張德彝給皇帝教授英文。
丁韙良對此事也是有些奇怪,他曾說“一位學生有兩位教師同授一門課,在這世上恐怕只有大清的皇帝。”
總之從1891年開始,光緒已經接觸了十年英文。當然,中間曾經一度中斷過。
光緒的英文學習成績也還算不錯,跟今天大部分中學生可能差不多,除口語相對糟糕之外,在與寫作方面還是可圈可點。
至于口語為什么這么差,原因嗎,真的就是有兩位教師的緣故。
沉鐸是廣東人;而張德彝則是遼寧人,鐵嶺那旮沓的,兩人口音實在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而且雖然同為同文館畢業生,張德彝畢業于京師同文館,沉鐸則畢業于廣州同文館。
哪怕是普通話無比普及的二十一世紀,大學宿舍里同時出現一個東北老鐵和一個廣東靚仔時,對話都能美得不要不要,更別提一百多年前。
對于和書寫二人自然都沒什么好說的,但對發音的問題分歧很大。
丁韙良作為同文館總教習,負責審定所有給皇帝的英文對話練習。他提到過,張、沉二人曾向他抱怨,說另一人在授課時“糾正了他對一個詞的發音”。
對宮廷教師而言,這種互相糾正,會損害光緒對他們的印象,甚至可能傷及仕途,可謂百害而無一利。
所以此后二人采用了“正確”的做事之道聽到皇帝發音錯誤,不管錯誤與另一位教師有無關系,都保持沉默不再明確提出糾正。
對光緒而言,這種沉默卻著實損害了他的學習效果。
丁韙良在自己的日記中無奈地這么寫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們尊貴的學生上課都很準時,很少會缺課,在和寫作方面也顯示出相當的穎悟。但他的口語卻糟糕透頂。試想當學生犯錯時老師從不敢糾正,怎么會學得好”
不過光緒確實不知情,甚至準備了一篇英文稿,準備向各國公使來一次英文演講
好在事情最后沒有辦成,不然真是尷尬了。
光緒的英文口音怎么說哪,反正無法想象融合了東北口音和廣東口音的英文講出來是什么效果。
光緒學英文的事跡被當時很多報紙報道,申報刊發了一篇千余字的評論文章,說皇帝如此好學,將來“西國之所謂長技者,不難盡為我有”。
很多士子受到鼓舞也開始熱衷學習英文,其中有一位就叫康有為。
甚至1892年的紐約時報都鄭重報道了此事“今年20歲的清國皇帝陛下在清國,人民稱他為天子,目前正由兩個受過英美教育的北京國子監學生負責教授英語,而這件事是由光緒皇帝頒布詔書告知全國的。皇帝陛下學習外語這一消息真讓這里的人感到意外,他們甚至懷疑這是不是真的。”
紐約時報的報道顯然有一些錯誤,同文館不是國子監,光緒也沒有頒布詔書告知全國。
帶著慈禧懿旨來告訴李諭消息的就是太監崔玉貴和曾經的皇帝英文教習張德彝本人。
崔玉貴大聲傳旨“李諭聽旨,即日起著你為皇帝之西學教習,定期赴瀛臺授課,當盡心竭力,不辭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