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第一百五十九章湖州陸家
后世長三角地區交通非常發達,江浙滬包郵的口號不是白說的。
不過在清末民初,沒有公路、沒有火車、更沒有飛機高鐵,交通靠的主要還是水路。
上海成規模的跨城鐵路要到數年后的滬寧鐵路,也就是京滬鐵路的一部分。
好在江南水系遍布,內河航運一直非常發達。
最典型的就是吳淞江,連接著蘇州和上海,只不過流到上海后被叫做了蘇州河。
李諭與張元濟、李叔同乘坐的是招商局內河航運公司的小輪船。
招商局內河航運公司在蘇州、杭州、湖州、嘉興、常州、無錫、鎮江、揚州等都有內河碼頭,還是比較方便的。
其實就目前情況看,這一帶的交通仍然在全國數一數二。
三人坐車小輪船,沒幾日就到達了湖州。
路上閑來沒事,李諭已經寫起了生物學的入門講義。
他還買了幾本英文的生物著作,然后憑借記憶開始寫。這樣雖然難免還會有些疏漏,不過最起碼能保證正確性以及通俗性。
現在的小學說是小學,其實很多是十好幾歲的孩子。
到達湖州的內河碼頭,三人徑直前往陸家所在的潛園。
路上看到了不少賣毛筆的,李叔同和張元濟都是受過嚴格私塾教育的,對這些東西愛不釋手。
湖州有個稱號是“中國書法城”“毛筆之都”,近代出了不少大書法家。
民國初年,書壇有“南沉北于”之稱,其中的“沉”就是湖州人沉尹默。
至于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本來出名的都是安徽產徽墨是安徽徽州的、歙硯也是安徽徽州的、宣紙則是安徽宣城的,就連筆以前都是安徽宣城的宣筆。
直到元代以后,湖州的湖筆才站了起來。
張元濟和李叔同忍不住就買了幾支,他們見李諭作為一個文化人竟然對此無動于衷,還很好奇“多好的筆,不買點”
李諭苦笑道“我比較喜歡用硬筆。”
他們看來并不知道李諭的國學水平何其之渣。
潛園還是很大的,陸家畢竟是湖州的大世家,只是如今陸樹藩的確經營不善。
本來陸家在湖州還有商鋪、當鋪,在上海也有絲廠和錢莊,收入很高。
但庚子事變中,陸樹藩聽聞京津兩地的許多老鄉受難,于是組織救濟會,包下了兩艘大輪船,先后兩次遠赴京津,營救南歸人員6000余,運回棺木200余具。戰死疆場的聶士成尸體就是他運回家鄉安葬的。
同時又發放救濟糧、開辦醫療局,費用開支巨大。
這些錢基本都是救濟會出的,朝廷僅僅撥了2000兩白銀,剩下的七萬多兩都是救濟會籌措。
雖然陸家因此欠了不少錢,不過并沒有壓垮,畢竟后面還有救濟會。
而且本來就是清政府造下的孽,又沒能力救助百姓,只能讓民間互助。大家對陸家心存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