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觀光開的上海科學儀器館位于上海五馬路,也就是今天的廣東路,屬于公共租界的范圍。
位置挺好,距離外灘非常近,往北五百來米隔著三個街區就是如今上海的核心南京路。
商務印書館在河南路,更近,步行只需不到十分鐘。
兩人到了鐘觀光的上海科學儀器館,里面儀器確實蠻多,感覺就像進了學校里的實驗室。
鐘觀光立刻招呼過來他的朋友虞和欽“和欽,看誰來了”
虞和欽是中國近代最早的一批化學家,還是第一個系統的提出有機物命名方案的人。
虞和欽與鐘觀光關系很好,兩個人一直在一起自學數理化科學。
他當然知道李諭的名頭,激動道“竟然是真人不得了,不得了快進來坐,今天您可得好好指導指導我們兄弟兩人。”
李諭笑道“指導談不上,倒是會有合作。我今后準備在上海等地建立學校,少不了購買你們的儀器設備。”
“新學堂好主意啊您能親自出手,肯定比洋人的教會學校辦得好。”虞和欽贊道。
李諭在他們的儀器館中轉了轉,基礎的實驗儀器如燒杯、燒瓶、電容、電線之類的倒是還挺全乎。
不過基本所有的儀器上面都帶有日文,也就是舶來品。
“有沒有想過自己生產”李諭問。
鐘觀光無奈道“實不相瞞,當初我們兄弟二人曾經有過這種想法,甚至還想過建磷廠,不過沒多久就失敗了。因為所有的東西都要靠進口,就連儀器、設備及化學藥品都要委托外商才能輾轉買到,這么高的成本,根本沒法運營。”
李諭點點頭“磷廠確實有點難。”
差不多就是這么個情況,磷產業非常吃礦藏,我國的磷礦基本都在西南地區,現在的發展還太落后,實在無力開采。
別說開采,探明都很費事。
僅有的一點磷也就能造個火柴。
虞和欽倒是一點都不氣餒“我看以后還不如造玻璃,能制作儀器,少不了銷路。現在純靠進口,盈利太弱。”
李諭說“我聽聞山東淄博一帶有玻璃工廠,你們可以去找他們嘛。”
現在的信息蠻落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中國一直有玻璃,只是一直不被重視。
中國古代的重心放在了陶瓷上,西方則在玻璃上,這就導致此后的科技樹大相徑庭。
畢竟玻璃看似不重要,但卻實實在在影響了光學、化學、天文學、微生物學等諸多門類。
虞和欽對玻璃非常感興趣,畢竟他是個熱衷化學的,離不開瓶瓶罐罐各種實驗儀器,驚訝道“竟有這種地方,我還真不知道。”
李諭鼓勵說“可以去考察一下。”
從幾十年前開始,淄博博山的琉璃生產已經實行公司化模式,產銷量不小,產品還由青島海運出口,銷往國外。
不過博山的玻璃主要是生產琉璃器和平板玻璃,供出口和國內高端市場,和普通生活距離還有點遠,都是些什么佩玉、屏風、棋子、念珠、佛眼之類的,一看就是一些達官貴人的玩物。
包括清宮里的玻璃制造也差不多,純粹拿玻璃制品當做奢侈工藝品造出來玩。
至于在玻璃真正的日常用途上,目前國內已經有的不少玻璃作坊生產的東西又沒法和國外產品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