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鴻的兒子現在年齡還不大,只有五歲,確實快到上學的年紀。
李諭也挺希望讓這些名人的孩子過來,這樣才能打開知名度,于是說“一定不會辜負厚愛與支持。”
話說后世電影中的十三姨現在還沒有和黃飛鴻認識,算起來十三姨的原型莫桂蘭此時只有十一歲。
鄭觀應說“帝師遠在京城,卻遠赴廣州辦學,真是讓我們這等廣州本土人士頗感慚愧以及意外。”
李諭說“中華大地太大,各地都有英杰之才,我只有多在幾處省府之地建學,盡可能輻射四周。屆時他們都有機會進入我興辦的大學堂,并且還會有出國留學的機會。”
鄭觀應對于出國的好壞沒有太大把握,問道“一定要去國外讀書”
李諭說“當然想要學到真東西,必然是要出國留學。”
鄭觀應是進過官場的,疑慮道“只怕會有革命思想侵擾,而且,出去了不回來怎么辦”
此前留美幼童召回時,就有人公然違抗,留在美國繼續讀書。
李諭笑道“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終歸有人愿意回國效力。”
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發達國家尤其是像美加之類的移民國家,對于發展中國家人才的虹吸能力還是很大的,大批優秀畢業生會選擇留在美加。
不過這種事無需去指責,畢竟也是自由的環境,只要是有人愿意回來,就能對我們有利。
博弈嘛,又是最冷血的國際關系博弈,你要是不給對方好處,人家怎么可能讓你的學生進來。
所以似乎也是一種均衡狀態。
鄭觀應說“帝師曾周游列國,既然你這么說,我就放下心了。像是京漢鐵路的總工程師詹天佑,這樣的人才我是真想挖過來修建粵漢鐵路,但只有他一個人,實在分身乏術。可想而知我們現在多么缺少人才,懂得筑路之人都少得可憐。”
李諭說“所以要大力興建教育,才會有更多的詹天佑。”
鄭觀應道“帝師所言極是。”
李諭又把他已經看中的那片地以及兩所荒廢的學堂位置告訴了鄭觀應,“希望鄭大人能夠幫忙引見兩廣總督岑春煊岑大人。”
鄭觀應說“帝師放心,我一定會說服岑制臺留出足夠時間。”
黃飛鴻說“不要只談事,此館飯菜堪稱一絕,不僅有廣州的煎牛扒,還有洋人的煎牛排,配上洋酒,味道好得很。”
粵菜在口味上的確是相當好,畢竟廣東人也會吃嘛國外大部分中餐館也是粵菜為主。
沒兩天,鄭觀應就來告訴李諭,可以去總督府見兩廣總督岑春煊。
實際上按照清朝的官制,兩廣地區最高長官應該是廣州將軍,地位要比兩廣總督高。
只不過自從鴉片戰爭后,八旗軍腐朽的戰斗力暴露無遺,承載的官方秩序也隨之分崩離析,廣州將軍地位日衰。到了二十世紀初,已經完全無法和兩廣總督相提并論。
鄭觀應帶著李諭和謝煜希進入總督府。
“岑大人好”
岑春煊看到李諭剪了發卻有點不滿“帝師怎么像個洋人”
鄭觀應替他圓道“帝師如今是英吉利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地位超然,為了適應英國皇家學會的要求,以及參與國際科研,自然各方面都要像個洋人。”
岑春煊半信半疑“不剪發不能做學問”
李諭搬出來和岑春煊關系很好的李提摩太“制臺一定見過李提摩太主教,就像他那樣。”
岑春煊這人對清廷還是非常忠誠的,他一直感念慈禧的“知遇之恩”,于是說道“你可不是革命黨吧”
廣東現在的革命黨確實太常見,剪發是個標志性動作。
李諭說“我只是為了辦教育而來,如果我是革命黨,怎么還能給皇帝上西學課程。”
岑春煊想了想確實是這么個道理,畢竟老佛爺都沒說什么,他也就不需多過問。
“我聽鄭大人說,你要一片地辦學,這是好事,我自是同意,但這片地未免也太大了吧”
李諭解釋說“我想要辦一所規模比較大的學校,這樣才能惠及更多百姓,也為國家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