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搬出孔子本人的話,效果十分好。
但用古話貌似還是糾正不了他們的思想。
顏景育說“我聽聞報紙上說,你是當代科學圣人,卻又不通經學,恐怕有點不符合你說經學不能丟的話,自相矛盾。”
這就是在挑李諭的話茬,但顏景育和孔令貽加起來都比不過一個辜鴻銘,不管學問還是辯論才能,所以李諭還真不怕。
李諭澹定回道“凡事都是有比較的,如果我不懂經學,就不會說出幾句道德經的內容。我學過經學,只不過和各位比起來差了一點,難道這就叫做不通經學人之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各位能夠在科學上學到西洋成年之前的水平,才能對我說這樣的話語。”
孔令貽問道“科學如此艱辛莫非學到洋人成年之前的水平都這么難”
李諭說“難倒是不難,就怕諸位不肯屈尊去學。經學發展這么多年,的確在深度上已經十分了得,但科學卻在橫向的廣度和縱向的深度上都十分深遠,新東西層出不窮。”
李諭并沒有貶低經學,讓他們的提防之心又降低了一些。
孔令貽說“吾等實在擔憂西學大舉入侵,會讓國學地位丟失,則國將不國。”
李諭卻明白說一千道一萬,孔令貽最擔憂的終究還是地位。
李諭心中嘆了口氣,也不指望他們就能有孔子那種治學的精神與水平,如果百家爭鳴的情況放現在,說不定科學還真能發展起來。
只可惜現在的這些人沒有這種精神了,畢竟是既得利益者,還是朝廷恩惠了兩千年,突破自我十分難。
李諭說“國學的地位不會丟,反而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尊崇。但前提是必須要國勢足夠強大,而強大的基礎,我想你們也知道,就是學習西學,身旁的日本不就是例子。”
東西兩廡之人似乎從李諭的話中感覺到李諭并不是要廢棄經學,甚至還說國學地位會越來越尊崇,這句話總算對了點心意。
李諭一方面是明白勸不動他們,只能像哄孩子一樣先湖弄一下;再者他說的也沒錯,此后咱們是犯過類似極端錯誤的。
說到底,文化的嵴梁不能丟。這根嵴梁是復合而成的,其中絕對少不了傳統文化。
顏景育稍稍舒了口氣“不過眼下之勢,科舉及及可危,科學卻甚喧塵上。閣下科學圣人的位置想必跑不了。如果能夠做個亞圣,似乎也可以接受。”
李諭尷尬道“我不想當圣人,也不是圣人。而且甚喧塵上這個詞語不太合適,如果你們能夠深入了解一下西方強大的內因就不會這么說了。”
孔令貽知道說不過李諭,突然直接問道“帝師認為,科學與經學到底孰高孰低”
李諭冷靜道“沒有高低之分。”
他可不會掉入這種簡單的語言陷阱,這種問法太o。要是辜鴻銘那種人在這兒發問,借著地利,還真不好對付。
不過真是怕什么來什么,一個弟子在大成殿外說“衍圣公,一位號稱東西南北人的先生求見。”
我丟
李諭差點歪倒。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