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說“大家都是帝啊,都是有心教育之人,彼此彼此。”
李諭差點說漏嘴,此后梁鼎芬當過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
梁鼎芬也算晚清政壇上的另類,此前只是個七品小官時就彈劾過李鴻章,差點革職。
過不了幾年還會繼續彈劾奕劻、袁世凱
反正最終還是被罷了官。
看過建設用地后,梁鼎芬帶著李諭二人去府上赴宴。
而就在他們吃著正歡時,身在長沙的黃興則找到了熊希齡。
熊希齡是民國時期重要的人物,但此時卻沒有了官身,在湖南辦教育。
此前他是維新運動的鼎力支持者,還與譚嗣同一起辦過時務學堂。
光緒曾親自電召熊希齡入京覲見,只不過途中飲食不慎,突發痢疾,只好返回衡陽養病,最終沒有進京。
隨后戊戌變法失敗,在京參與變法的譚嗣同等六君子同時罹難,熊希齡因病反而躲過了這場殺身之禍,但也受到了“革職永不敘用,并交地方官嚴加管束”的處分。
所以現在他只能在湖南幾地區搞教育一事。
如今的湖南發展其實在全國看,都是比較迅勐的。
畢竟近代史上首先發展起來的就是湘軍,曾國藩把各地財富帶到湖南,教育也極為重視,如此巨大紅利之下,讓湖南大半個世紀人才濟濟。
并且不是一個接一個地出現,而是一大群接一大群地涌現。
湘系崛起,同時鐵路從湖南經過,讓曾經的南北轉運樞紐的江西地位一落千丈。
當然粵漢鐵路也只能走湖南。
因為江西南部山巒疊嶂,此時的技術根本解決不了工程難題。
而湖南雖然西邊有不少山,但由于幾條大江的作用,導致南北平原貫通,修鐵路非常合適。
此前同樣極力贊成粵漢鐵路走湖南的湖南巡撫陳寶箴,甚至本身是個江西人。
竟然從清末開始就開始了“環江西”的格局。
江西歷史上其實長期坐大,原因一是水運,二是瓷器,三是朝中有人,四是民富。
但英國老自己學會了燒瓷,斷了部分財源;曾剃頭劫掠江西,家底空了;剛好朝中的江西人說不上話;鐵路又往湖南走。
四條全沒了
黃興來到熊希齡府上,對他說“名震天下的李諭院士已經抵達武昌,正是為教育一事而來,閣下何不將他請過來一敘。”
如今這交通條件,熊希齡明白不可能讓李諭動不動就往湖南跑,立刻答應下來“我會告知巡撫大人,他對教育一事很上心。”
黃興說“事不宜遲,只有巡撫衙門里有電報,能夠迅速與武昌取得聯絡。”
熊希齡反正現在沒有別的事,唯一能搞的就是教育,當即為此找到了湖南巡撫趙爾巽,把李諭的情況告知了他。
趙爾巽對新政確實上心,如今地方新政里最關鍵的就是興辦新式學堂。
趙爾巽聽到“李諭”的名字迅速下了決斷“長沙也要大力興辦西學教育,不能落于人后一定要請他過來。”
熊希齡說“屬下這就擬好電文。”
熊希齡剛要提筆,卻被一人阻擋。
“大人還望三思”
說話的是王先謙,知道他名字的人應當不多,不過他的職位相當有名氣岳麓書院山長。
即岳麓書院的院長。
而且正好是最后一任山長。
作為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岳麓書院在晚清就出過曾國藩、左宗棠兩大牛人,地位仍舊超然。
咱們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道的習慣,所以岳麓書院山長的社會地位一直很高。
趙爾巽問道“王山長,不知道何處需要三思”
王先謙說“巡撫大人初來湖南主事,卻忘了本地曾經出過的革命劣事嗎”
當初唐才常的自立軍起事剛剛失敗,王先謙就與門生葉德輝向時任湖南巡撫俞廉三告密,導致湖南維新人士百余人被殺,一度被湖南人罵作“劣紳二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