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技術以及產品質量方面只能算剛剛起步。
不過也算給天津的工業再次奠定了一些基礎,將來周學熙能成為北方工業巨子,受惠不少。
雖然袁世凱后世風評不太好,但在清末一眾大臣里,的確是個真正辦事的能臣。
李諭抱拳道“代我謝過袁總督。”
周學熙指著身后的二十多人“他們當年都曾是天津機器制造局的工人,很多是干了十幾年的老技工,并且按照唐道臺的囑托,我專門挑選了熟悉機器的。”
李諭說“我只能再次說太謝謝了。”
周學熙說“不用謝我,我今年剛剛奉命成立了直隸工藝學堂,專門培訓技術人員,到時候可要多吸納吸納我的學員。”
李諭笑道“人才缺得很,有多少來多少。”
李諭帶著這批工人到廠區看了看宋嘉樹進口來的設備,他們都是老工人,上手并不慢。
李諭也懂機械,拿出一些自己繪制的圖紙,讓他們依照圖紙進行簡單改造。
別看他們不會造機械,但當年天天檢修制造局的機器,還是能夠看懂圖紙的。
李諭又留下了幾個對機械感興趣的學生,與他們一起研究。
回到家中,李諭提筆給愛因斯坦寫了回信。
愛因斯坦最疑惑的是那個等號“”,而且是特別費解。
李諭當然明白咋回事,于是寫道
“尊敬的愛因斯坦先生,您的方程實在是令人驚嘆,簡單而美,這才是物理學最迷人的地方。
但我想它并不是您信中所說是指的能量與質量可以相互轉換,更本質的解釋應該是在說明質量與能量本身就是同一樣東西。
就像一枚硬幣,它是一個物體的兩個側面”
由于篇幅短,并且沒有公式,李諭把它直接用電報的形式發去瑞士伯爾尼。
但即便短,關鍵點都說出來了。
話說“質量與能量是一種東西”這個觀念非常炸裂。
多數人看到質能方程第一印象也大都覺得是質量與能量的相互轉換。
甚至還有不少人有誤區,認為愛因斯坦通過質能方程研究出了原子彈。
當然這顯然不對。
原子彈1945年才有,而愛因斯坦1905年就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二者之間差了40年,其間的技術迭代相當多。
當然狹義相對論確實為原子彈的研制了有力的理論基礎。
但真要說起來,更應該歸功于原子物理學的突飛勐進。
愛因斯坦對原子彈的唯一幫助,可能就是他本人曾經在1939年時給當世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寫過一封信,大概內容就是說要抓緊研究原子彈,要是被希特勒研究出來就不好了。
不過就算如此,美國政府也并沒有重視。
最開始只給了原子彈研發6000美元,這點錢啥都干不了,連科研人員工資都不夠。
后來是日本自己一拍腦門,想到了一個絕佳的戰略,干了珍珠港,才引起美國人重視,發起了大名鼎鼎的“曼哈頓計劃”。
而且這也和愛因斯坦沒什么太大關系,因為愛因斯坦幾乎一生都是反戰的。
他只是想當個純粹的科學家,怎么可能直接參與武器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