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文學研究還會用數學上的統計
有時候真是感慨畢達哥拉斯兩千多年前說的“萬物皆數”不無道理。
即便李諭放慢了節奏,并且做了板書,臺下不少數理學院的學生聽得還是比較吃力。
還是老毛病,如今的大學教育要么重視數學、要么重視物理,并沒有將它更好地融合。
主要是普朗克和愛因斯坦之前,理論物理學家的地位確實不夠高。
好在李諭講的這兩方面都是大熱點,學生們多少有所了解,不然真就成了天書。
李諭后來也發現講的內容過難,于是最后用推導三大宇宙速度來收尾。
這個內容簡單許多,但也導致了很多人有疑問。
朗繆爾歐文問道“李諭院士,如果達到光速,會怎樣”
李諭只好說“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不會達到光速。”
歐文接著說“可是,我讀過您的文章,您曾經在德國提到過單光子概念,既如此,光子不就是以光速在運動”
他還真是李諭的小迷弟,竟然讀到了這篇影響力不算大的文章。
李諭給他解釋說“很簡單,因為光子沒有靜止質量。”
學生們直接蒙了,一會說波粒二象性,光子是粒子;一會又說光子沒質量
現在并沒有建立基本粒子模型,他們不知道并不奇怪。
一名學生問道“有沒有可能,是因為當年邁克爾遜和莫雷先生用的實驗裝置無法超脫現實的自然規則換句話說,是因為它們處在光速恒定的自然界,而只能測出這種速度”
好家伙,竟然整出來個小小的悖論。
看來第三次數學危機到來的不冤,大家都喜歡提悖論。
這個提問放在后世,大家很明顯就能看出來是民科觀點。
但在相對論誕生之前,有人提出這種疑問反而是比較有見解的。即便在李諭穿越前,還有好多人不相信相對論,更不相信光速恒定,還搞出來好多陰謀論,就挺搞。
李諭給他解釋說“光速在不同的介質中,速度是不同的,而且根據麥克斯韋先生的公式,可以看出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甚至不受參考系影響。至于你說的光速不變,它的確是實驗和數學推導的共同結果,或者更應該說就是一種實驗結果。但你要知道,實驗結果揭示的正是自然原理。”
李諭在黑板上給他們又列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的推導,以及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一些物理邏輯,比如光行差。
很多人有個誤解,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是尋找以太。
實際上并不是,此實驗一開始就默認了以太存在,最初目的是檢驗以太究竟會不會和普通物質作用。
但最終的結果則否定了以太。
感覺有點數學上反證法的味道。
至于光速不變背后的物理原因,就不得而知,至少在李諭穿越前,人類還弄不明白。
物理學嘛,就是這樣。很多東西是自然界的本質,真心沒法再解釋,只能從其他的角度去繼續探索。
學生又提出了不少問題,但如果在物理領域,他們顯然還是問不倒李諭的。
李諭這下子再次讓哥大學生信服了自己的能耐。
哥大作為紐約最強大學,他們信服,整個紐約也就沒有其他學校能夠質疑李諭的真本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