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極目遠眺,然后說“應該是偵查氣球,但分辨不出是俄軍還是日軍釋放。”
有點類似于飛艇,不過技術上當然比不過德國人的齊柏林飛艇。
孫文嘆道“現在的戰爭已經發展到這樣的地步”
“恐怕還會繼續演進,不論何地,戰爭的陰影從未消散,”李諭說,“自古以來戰爭都講究能夠占領制高點獲得視野,也就獲得了敵軍動向。而如果能飛到空中觀察,視野肯定更好。”
孫文說“難怪我們打不贏戰爭,落后竟如此大。”
李諭腦袋突然靈光一閃,他差點忘了這件事。
實際上,飛艇或者說觀察氣球早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就被用于偵查,法國和普魯士雙方都有使用。
后來的齊柏林飛艇正是受到其影響。
日本十年前花巨資從法國進口過觀察氣球,但是運輸途中損壞了,于是自己進行研發,去年剛剛成功。
現在不管是清廷袁世凱的新軍,還是日軍,都請過不少德國教官,所以日本人當然知道這項技術,于是馬上在日俄戰爭中投入使用。
日俄戰爭后,袁世凱也買了兩個,還請了日本教官訓練如何使用,但一直沒有真正派上過實戰。
對面的俄軍自然也有這種觀察氣球。
觀察氣球對于偵查而言,的確很有用,一般是掛著一個籃子,帶上天一兩個人,然后可以遠距離看清對方部署,尤其是火力點部署,對于修正己方炮火彈著點非常有幫助。
大家應該能看出來,這是一項非常老舊的軍事技術,但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初期卻依然用得順風順水。
如果放在同時期二戰的歐洲戰場,這種空中系留氣球完全是活靶子,升空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打下來。
但國內沒什么空中力量,少量的飛機不可能為了幾個氣球就出動;再加上氣球往往距離較遠,超出了高射炮的射程,所以日軍可以大搖大擺使用此項技術。
系留氣球雖落后,但相比二戰時期的飛機偵查卻有不少優點。
因為系留氣球可以長期懸停空中,360度觀察目標,能夠發現大量細節。而一掠而過的飛機往往只能看個大概。
系留氣球一般還會直接連上電話線,隨時傳遞情報,而二戰時期的飛機卻還需要先敲出無線電代碼后才能傳遞。
此外系留氣球可以在夜間升空、升空過程沒有聲音等等。
一般炮兵發射步驟是先試射,再通過觀測炮彈落點來對發射角度進行調整。所以觀測數據是炮兵能否精準命中的關鍵。日軍有了氣球這個絕好的觀測點,其炮兵部隊命中率非常高。
日軍侵華戰爭一開始,在華北戰場和淞滬會戰中都使用了系留氣球,給我軍帶來了極大威脅。
有參加過南京保衛戰的老兵回憶說“他們在氣球瞭望員的指揮下,用飛機、大炮勐烈轟擊城門一帶,炮彈就像長了眼睛一樣射向我們的陣地。”
直到后來,發現系留氣球部隊的載重車極重,往往超過五噸,才通過提前破壞道路的方式阻止了日軍繼續使用系留氣球。
基本上在長沙會戰后,就再也見不到系留氣球。
李諭想起此前近衛昭雪問過飛艇能不能用于軍事,按照他的理解,起碼十年內都很難。但當時自己考慮的是轟炸,怎么忘了還有非常關鍵的偵查。
沒來得及細想,孫文又慨嘆說“兩只餓狼相爭,而我們卻只能靜觀其變。如果腐朽清廷再與他們開戰,更無勝算。可惜清廷首先考慮自己的統治地位,根本未曾細思如何國富民強。真的到了來一場大改變的時候。”
如果他能近距離看到日俄戰爭中最激烈的旅順爭奪戰和對馬海戰,恐怕感慨會更深。
李諭說“我們需要做的的確有很多。”
他不會干涉保皇派、立憲派、革命派、改良派等等各種政治勢力的角逐,因為本身對于幾千年封建專制下的中國,多來點試錯是必經之路,談不上彎路。
就和做實驗似的,哪有只做一次就成功的。
就算李諭知曉上百年的科技知識,許多高難度試驗也做不到一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