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頓公學有幾個年輕人還是挺出色的,比如一個叫做莫斯來的。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這個名字,不過他卻是最早發現原子序數的關鍵人物。
此后莫斯來當過盧瑟福的助手,也與玻爾一起工作過。
但很可惜,莫斯來英年早逝,一戰時不顧家人反對去前線當了一個通訊兵,結果命喪戰場,時年27歲。
如果他能多活一兩年,是很有機會拿一塊諾獎的。
莫斯來對李諭同樣很崇拜,在尹頓公學里最喜歡的科目也正是數學和物理。
對這種少年天才,李諭只能盡可能去鼓勵。
從古至今,不論中外,都有很多科學方面很有天賦的青年。
李諭頗有感觸,回頭得好好挖掘挖掘國內的少年。
在他曾經的時代,國內由于連年戰亂,沒有這么好的條件,自己既然穿越了,無論如何也要多拯救幾個埋沒在歷史與時間中的天才。
當然是科學領域的,民國時期,在社科方面的大師數不勝數。
威爾遜花了十多天,才勉強做出了可以拍照的云室,不過依舊很簡陋,靈敏度也比較一般。
實驗儀器的開發肯定是個大麻煩事,只能先將就用吧。
反正云室這東西想發揮真正作用還得再過不少年。
在威爾遜改進云室的空當,李諭也沒閑著,與盧瑟福完成了水下測試。
由于只是為了發現宇宙射線,所以暫且不需要考慮太多李諭腦中已知的現象。
在驗電器放到水下十五米時,依然可以收到射線信號,已經說明了大問題。
為了排除水域影響,他們又開著小汽車到了很多地方,甚至巖洞中的水域。
盧瑟福對放射性的研究非常深入,他知道這足以說明未知射線強度極高。
盧瑟福驚嘆道“到底是從哪來的宇宙中什么東西有如此強大的電離輻射。”
盧瑟福還是比較專業的,宇宙射線說白了其實就是電離輻射。
但至于宇宙射線從哪來的,額,哪怕到了李諭穿越前,也是個未解之謎。
原因很好解釋,因為宇宙射線重大部分都是帶電的除了γ光子和中微子,而宇宙中絕大部分天體又都是有磁場的。
學過中學物理的肯定明白,磁場會影響帶電體的運動軌跡,所以宇宙射線在宇宙中穿梭時,會被各種大質量天體影響運行軌跡。
等它們好不容易到地球時,早就不知道從哪來的,連最基本的方向都無法確定,何談來源。
也就不帶電的γ光子和中微子有可能確定來源。但它們在宇宙射線中的含量極少極少,想測出它們來,需要非常精密的儀器。
這根本不是二十世紀初應該考慮的問題。
其實李諭想研究宇宙射線,也是因為它比較特殊,可以說是純物理領域,對工業的影響微乎其微。
但宇宙射線重要性又不低,畢竟涉及到了物理中非常關鍵的粒子物理領域,尤其是反物質的發現,直接來源于宇宙射線。
宇宙射線的能量真的很高,哪怕后世最先進的對撞機,也達不到宇宙射線的能量。
所以宇宙射線后來被當做了天然對撞機,研究反物質粒子。
面對盧瑟福的提問,李諭攤攤手“想要知道它們從哪來,恐怕有點困難。”
盧瑟福問道“我們下次把熱氣球的高度升到極限的000米,說不定會有新發現。”
李諭說“正好把云室帶上去,有了照片,可以作為有效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