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浪漫的意大利人,皮亞諾“假裝”心領神會,然后帶著他們一起四處轉了轉。
此時的萬神殿與斗獸場,比起后世專門景區維護后的樣子有不小區別,而且人文景觀更需要講解,否則就是看熱鬧。
好在皮亞諾此前帶不少朋友游覽過,所以表現得很像一個合格導游。
李諭感激道“如果閣下將來去中國,我一定親自帶你爬長城”
導游還沒引領大家去購物,呂碧城路過一個商店時,就突然被一些精美的工藝品吸引,她叫住了李諭“你快看,這不是宮廷里才有的東西嗎,好像叫做,嗯對了,叫琺瑯”
清朝康雍乾三個皇帝都對琺瑯藝術品極度熱愛,宮廷中有相當多精美的琺瑯器。
近衛昭雪拿起來說“它們好像是生活用品。”
李諭笑道“沒錯,它們本來就是刷牙杯。”
呂碧城震驚道“意大利人用這么名貴的東西當做牙杯”
李諭說“準確說,你手里的東西叫做搪瓷。”
“搪瓷”呂碧城頭一次聽說。
李諭解釋道“通俗理解的話,附著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稱釉;附著在建筑瓦件上的稱琉璃;而附著在金屬表面上的,即是琺瑯或者搪瓷。”
琺瑯與搪瓷本質上根本沒有區別。
后世網上有賣所謂琺瑯器的,不懂的還以為真是傳說中的景泰藍,結果其實就是搪瓷換了個名字。
都是營銷手段罷了,僅僅改個名字,叫琺瑯碗就比搪瓷碗賣起來能貴好多倍。
就和車厘子與大櫻桃似的。
如果硬要說搪瓷與琺瑯的區別,只能說搪瓷分日用搪瓷和藝術搪瓷,琺瑯就是藝術搪瓷。
清朝時期琺瑯的確有藝術成分在。但后來工業化時代,再改個名字去吹噓同樣都是機器制造出來的東西,就是欺騙消費者了。
呂碧城問道“我家里有瓷器,但沒有琺瑯器,一定很貴吧”
李諭讓皮亞諾幫著問了問價格。
“這一套餐具10里拉。”皮亞諾說。
10里拉就是2美元左右,價格不算高也不算低,畢竟這套搪瓷餐具尚且有一定的藝術設計,否則呂碧城和近衛昭雪不會看成御用琺瑯器。
呂碧城立刻眼睛放光“我要買一套,不對,三套”
李諭身上沒有意大利貨幣,只好讓皮亞諾幫著付了錢,然后給了他英鎊。
李諭想的比較多,繼續問道“我想買一套搪瓷生產設備,皮亞諾先生有沒有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