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意料之外
威爾遜與李諭搭乘了同一列火車,路上還與李諭聊起了博弈論。這是一個在各行各業都頗受歡迎的學科,政治上自然也不例外。
“院士先生的兩本書我時常帶在身邊,我在大學時代曾研究過數學,但真正讓我感覺到數學的魅力的,沒想到是院士先生的博弈論以及混沌理論。不管是混沌理論中的鯉魚效應,還是博弈論中一個個精彩的模型,都讓我激動萬分”威爾遜翻著這兩本書說,“我們普林斯頓大學的許多教授都時常夸贊。”
李諭說“如果教授們可以繼續幫我完善兩個理論的證明,將更加感激。”
“那就是數學家們的事了,”威爾遜說,“我只能關注已經證明的結論,畢竟數學早已不是我能夠掌握的。”
李諭笑道“我寫這兩本書的目的并非只是針對數學領域,就是希望更多人領約到數學的美妙。”
威爾遜說“隨著美國強大,我開始考慮世界的格局,博弈論是最好的武器之一。比如與英國未來的關系,以及歐洲各國之間的關系。你知道的,歐洲的情況對我們的貿易至關重要。”
李諭說“歐洲各國的關系可是一團亂麻。”
“的確如此,”威爾遜說,“我如今格外關注以往多有輕視的俄國,記得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在七十年前作過一則預言未來將有兩個國家各自主宰世界一半的命運,就是美國和俄國。”
李諭心中一驚,這個叫托克維爾的說得竟然還挺準,起碼蘇聯時期這樣,1830年代就能做出如此判斷很不簡單。
威爾遜繼續說“與其同時代的普魯士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又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在我看來,政治又是經濟的體現。所以國力的強弱直接取決于經濟的強弱,繼續延伸,經濟的強弱又是工業實力所決定。而如今的工業時代,已經不是當年英國進行工業革命的情況。”
能當上美國總統,威爾遜的眼界還是很強的。而且頗有學院派作風,說話一絲不茍。
美國就是靠著第二次工業革命迎頭追上。
第一次工業革命,搭建一套蒸汽動力的工業體系,需要幾十萬種基本零件。要求工業國擁有上百萬的工業人口。
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由于內燃機與電力出現,基本零件的數量膨脹了一個數量級,達到了數百萬種。
從這一刻起,工業化就成了大國游戲。需要千萬級的工業人口,否則連門檻都夠不到。
廣袤的國土、豐富的資源、龐大的人口,都是關鍵。
在二十世紀初,同時滿足以上條件的只有俄國以及美國。
此時的大清連帶著阿三確實沒有被人家瞧上哈。而且有清一代,咱們的資源勘探很滯后,資源其實有點跟不上。不過不算什么壞事,否則就算勘探出來,也會被列強還有更可恨的小日本所掠奪。
李諭說“工業又能夠在科技上體現,而科技則離不開教育。”
“這就是我熱衷于教育的原因。”威爾遜顯然很贊同李諭說的話,直接點到根兒上了。
李諭則突然心中一激靈,看來時代裹挾這句話果然名不虛傳,自己就算并沒有想去接觸軍政,但搞教育、搞企業,已經不可避免會與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好在只是間接。
威爾遜繼續說“如今的歐洲并不太平,英國輸了布爾戰爭,俄國輸了日俄戰爭,歐洲大陸的兩強德國與法國更是因為普法戰爭勢不兩立。如果,我是說如果,德法爆發戰爭,世界格局將大不一樣。”
李諭問道“您也認為歐洲會發生戰爭”
“也”威爾遜說,“這么說,你同樣有此論點。戰爭嘛,從來就沒有停歇過,我想下一個打起來的還會是德法,如今二者都在積極備軍。”
其實不止威爾遜,很多人都做過類似判斷,現狀很好判斷大部分法國人都想與德國再干一架。
如今的德國是強,但法國并不弱,一直在積攢力量要拿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就連中國的初中生都因為語文課上學過最后一課知道這件事。
只是沒有人會想到一發不可收拾罷了。
李諭說“博弈論中有一個非常典型的模型,即膽小鬼博弈,可以粗略描述大國博弈。”
李諭此前給俄國大使講過,膽小鬼博弈的模型本身非常簡單就是兩名車手向對方驅車而行,最先讓開的一方會被恥笑為“膽小鬼”。
如果兩邊都示弱,讓開車道,顯然是和局收場,雙方收益都是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