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多點程序再正常不過,李諭只能接受。
張作霖又說“奉天正好有位大學問家,李大學士可能會想和他見個面。”
“大學問家”李諭問。
張作霖道“梁啟超幾天前就到了奉天,一直在等待京城的消息,并沒有立刻進京。”
梁啟超這次是短暫回京,但形勢變化太快,一切根本不在他的預料之中,許多謀劃甚至剛剛有了初步眉目,就已經不適用。
但梁啟超目前對袁世凱信心很足。
他的老師“大圣人”康有為是堅定的保皇派,視光緒皇帝為主子;而袁世凱是導致光緒軟禁的罪魁禍首,甚至坊間傳聞就是害怕光緒親政后對自己不利,袁世凱還參與了謀害光緒的陰謀。
總之保皇派對袁世凱應該恨之入骨。
但梁啟超與楊度一樣,并非一成不變之人,思想與時俱進,他現在越發覺得袁世凱才是中國的救星。
李諭在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府邸見到了梁啟超。
而蔡元培出于同盟會員的身份,暫時沒有出面見梁啟超。
趙爾巽這個人之前提到過,其他的功績不用多說,最有名的就是編撰了清史稿。
他現在的心情不是很好,因為他的弟弟四川總督趙爾豐被革命黨抓住,直接砍了腦袋,是辛亥革命中清朝死得職位最高的幾個官員之一。
“疏才兄弟,”梁啟超說,“你也回來了。”
李諭說“多事之秋,不回來看看,實在不放心。卓如兄漂泊東瀛十多載,不也回了故土。”
梁啟超說“十多年不回來,剛踏上中華之土地,我心中頗為感慨,這么多年,終于迎來了所堅持之事。”
李諭問道“卓如兄準備入職袁世凱內閣”
梁啟超說“袁大人邀請過本人,不過形勢尚且不明朗,我并沒有同意。”
李諭又問“卓如兄認同袁世凱可以扭轉乾坤”
“除了他,沒有人能夠做到,”梁啟超說,“但我之所以拒絕袁項城之邀,是因為只有身在民間才能發揮我最大的力量進行相助。”
李諭問道“您指的是”
梁啟超說“項城坐鎮朝堂之上,理財治兵,此其所長。在下則以言論轉移國民心理,使多數人由急激而趨于中立,由中立而趨于溫和,此本人所長也。只有控制輿情,才可影響國民。如果擔任了內閣虛位,則無法發揮我的長處。只有身在民間,我才可與袁項城取長補短。”
梁啟超自視還是挺高的。
李諭說“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輿情并非可以控制的東西。”
“非也”梁啟超說,“善為政者,必暗中為輿論之主,而表面自居輿論之仆,夫是以能有成。”
這句也是梁啟超的原話。
就是字面意思,梁啟超想讓袁世凱暗中控制輿論,但在表面上裝出輿論之仆人的樣子,只有這樣才能成大事。
雖然猛一看沒有錯,不過的確過于想當然了,自古以來這么想的都栽了大跟頭。
新聞報紙千千萬,渠道多如牛毛,最怕的就是上流社會自以為聰明絕頂,同時認為民眾都愚昧。
李諭說“卓如兄,最近我也研究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和大革命,作為知識分子,同時身為啟蒙者,在這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想的不應是控制輿論,而是如何啟發民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