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發現質子確實夠得上諾獎標準。諾獎的獲獎成果也能大致分出幾個等級,有那么幾個強的過分了一些。
何育杰整理實驗結果,然后與李諭共同寫成一篇論文。
至于命名嗎,李諭還是按照習慣定為了質子。
論文寫完后,何育杰想讓李諭作為第一作者,但李諭還是慷慨地讓給了他。
隨后,李諭把這篇論文寄到了sce以及nature。
毫無疑問,這是一篇極有轟動性的科研成果,尤其在這個戰亂頻飛的時代。
已經變成半個軍營、沒有多少學生的劍橋大學里,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jj湯姆遜看到論文后最為開心,他直接登文大贊“曾經很多人不認可原子,但讓佩蘭用試驗證明了原子的存在。然后開爾文勛爵說原子是永恒、不可分割的單位,電子與原子核的發現再次推翻了其結論。如今來自神秘東方的李諭以及一位科學新人何育杰,又用試驗表明了原子核同樣不是密不可分天哪,我太喜歡這種無窮探知的感覺了”
盧瑟福此前就有這個實驗的想法,如今被人捷足先登,屬實無可奈何,誰叫自己實驗室的人幾乎都被征召到了戰爭前線。
去年底他還收到了最喜歡的學生莫斯萊死于前線的消息,令他非常痛心。
對李諭和何育杰的結果,盧瑟福表現得很大度,公開說“事實再次證明,東方人的智慧不輸歐洲人。這個試驗從最初的構思到實驗過程,都透露著嚴謹的科學思維。”
后來他知道何育杰在劍橋聽過自己的課時,更加高興“我很榮幸,何曾是我的學生;但他現在的進步離不開與李諭先生的合作。”
盧瑟福仍不失大師風范。
美國方面則表現得更加直接,美國物理學會會長邁克爾遜給上海發電“我們現在不僅希望邀請李諭先生赴美講學,同時也希望能夠邀請到另一位科學新星何育杰先生我們愿意發給其外籍會員身份。”
美國物理年會的會員身份目前顯然比不上英國皇家學會,但也不失為一個至高榮譽。
等拿到諾獎后,榮譽才會應接不暇。
反正李諭已經感受過。
除了他們,身在法國的蔡元培也震驚于李諭又帶著一位新人搞出了轟動整個歐洲的成果。
他得到消息比英國人晚一些。
“原來這個何育杰來自北京大學,”蔡元培若有所思道,“我一向認為北大學生過于陳腐,原來教職工隊伍中還有如此英杰。而疏才不僅有通天之才,還有伯樂之眼,難得,真是難得”
他又拿出范源濂寄給自己的一封請他回國整頓北大的信,想了想還是放下,“帝制之禍,不知道何時能消。如果真的恢復帝制,我想北大還會延續現在兩院一堂的荒唐情況。學生仍然都是一群官老爺,來到大學里只想鍍金,將來好升官發財,這可不是大學的樣子。”
蔡元培的顧慮很符合情況,帝制若真的恢復,很多東西可能又要死灰復燃,北大學生說不定還是和晚清一樣,打麻將、喝花酒、捧名角,就是不讀書。
一周后,國內的申報大公報等報紙開始頭版頭條報道李諭與何育杰的科研成果。
其實他們的編輯大都不了解如此先進的科學,幾乎是在照搬歐美報道,然后進行翻譯。
但這樣一來,新聞效果反而更好,國內讀者異常激動,都振奮于又有一個深諳科學之道的人出現。
這在洪憲帝制時代很罕見,因為大部分報紙都在報道帝制、護國軍的情況。
北大校長胡仁源看到報道后,連忙給上海的李諭和何育杰寫了一封信,言辭懇切,中心思想只有一個請求李諭不要把何育杰挖到大同大學。
李諭哭笑不得,自己也沒說過要挖墻腳啊。
李諭沒有滿足于現在的情況,在報紙上又公開發了一篇聲明
“既然原子中存在帶負電的電子,也有帶正電的質子,那么我可以大膽預測,原子中還有一種中性粒子。比如氦元素,氦核帶有2個正電荷,而氦核的原子質量為4,考慮電荷守恒與能量守恒,原子核中幾乎必然存在中性粒子”
李諭的話基本相當于海賊王羅杰在斷頭臺上說出的最后一句話,足以掀起物理學的“大航海時代”,全世界所有有實力的實驗室和實驗物理學家都會朝著這個目標進發。
因為顯然這是一塊被明確標出來的諾獎。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