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朝帝師宣統小皇帝的帝師”李諭問。
傅增湘說“就是梁鼎芬,只不過他臨終前把自己的著述和詩集大都燒了。”
李諭說“他還真是忠于大清。”
梁鼎芬對西學同樣有點研究,畢竟做過張之洞的幕僚,不過他卻固執地認為西方那一套不能救中國,中國只能自救,也只有大清才能救自己。他生命的最后時光里經常說“今年燒了許多詩稿,有燒不盡的,見了再燒,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涼,文字不能傳出也。”
傅增湘說“圖書館的財力終歸有限,曾經做過北洋政府高級顧問的英國人莫理循離開中國,留下了兩萬多本用歐洲各國文字出版的論述中國的書籍,可惜我們無力購買。聽說有個日本人開出很低的價格,馬上就要購入。”
“又是小鬼子”李諭肯定不能讓他們占便宜,“需要多少錢”
傅增湘說“差不多2萬大洋,日本人只出5000。”
李諭當即說“這錢我掏了,捐給圖書館。”
傅增湘大喜“就知道李大學士會慷慨解囊”
李諭笑道“以后傅館長但凡發現流落在外的古籍,就盡管告訴我,我在大同大學里的圖書館面積很大的。”
傅增湘愛書如命,不然當初也不會找李諭幫著買皕宋樓的宋書。
幾天后,李諭收到宋子文從上海汽車工廠發來的電報。
他和劉鴻生的動作非常快,工廠的廠房整體已經建設完畢,大部分從美國運過來的產線也安裝好。就是還有一些材料供應需要解決,比如用得很多的玻璃,這東西要是走海運價格就高了。
早前的幾年,國內就有人想生產玻璃,只不過因為技術、資金、戰亂的問題,都沒有做大。
李諭記得周學熙有投資玻璃廠的想法,隨即坐上小飛機來到天津,見到了他。
周學熙看李諭穿著的帥氣皮夾克,說“我們剛從英法兩國進口過來200架閑置的飛機以及相關配套產品,其中就有這種好看的皮衣,我看了很喜歡,可惜這個年紀穿不了。”
“簡單,紡織廠就可以做,您可以讓他們專門做穩重點的款式,”李諭笑道,然后問,“周先生準備投資玻璃工廠”
周學熙點頭道“我聯合了比利時一家公司,他們技術與設備,準備在秦皇島建廠,名字想好了,叫耀華。”
“好名字,”李諭說“就是秦皇島離著日本人是不是有點太近。”
周學熙說“那里地價便宜,而且交通便利,有鐵路還有港口。”
“好吧,”李諭說,“不過最好不要讓外資占據太大股權,失去控制。”
周學熙嘆道“這就不太好辦了。”
李諭說“沒關系,先讓工廠建起來,后續咱們再想辦法多拿回股權以及管理權。”
“我們還在籌措初期的資金。”周學熙說。
歷史上耀華玻璃要幾年后才會正式運營,李諭肯定等不了那么久“我去找比利時人談判,也入股一下,咱們越快越好。”
比利時人對李諭禮敬三分,他出面談一點都不困難,比利時人也想早點掙錢。
民國時期,耀華玻璃的運營非常不錯,盈利很好,到了30年代,產品甚至遠銷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