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番接受思想沖擊后,黃太吉好像變得務實了許多。恨歸恨,可他專門在半路的一個鎮子停留了一天,只為向劉福成虛心求教。兩人討論各自對‘革命軍’種種政策的看法,雙方觀點對撞,還真是很有收獲。
劉福成這人路子廣,見聞確實多,來自社會各界的信息非常充分,各種視角的觀點和心理都能說。他跟黃太吉聊了一整天,竟然被這位四貝勒引為知己。后者甚至生出幾分招攬之意。
“若要強軍,必然要先富國。若要富國,光靠耕種顯然不行,還需商業繁榮,貨物流通。而要富國強軍,勢必需要吏治清明,對百姓要多加優容。”黃太吉還認認真真的寫個小本子,記下了自己此行的觀察和思考。其中有些話他說不來,要靠劉福成和谷元緯提點。
“我回去定要多多招攬漢家士紳。這‘革命軍’棄之如敝屐,我大金定視之若珍寶。重用漢臣,定能大大提升我大金之國力。”黃太吉話里話外都在談自己的治國理念,希望得到劉福成的認同。
劉福成這人滑頭的很,他對‘優待士紳’是認同,可對于黃太吉的招攬卻顧左右而言他。他在大明待的好好的,吃飽撐得也不會跑去給女真人當奴才呀。他甚至話里話外對谷元緯暗帶嘲諷,覺著這家伙居然混的給一幫蠻子當奴才,真是臉面丟盡。
招攬不成,黃太吉也不惱,繼續琢磨他的考察收獲。
“‘革命軍’不是給農戶分田地么,我回去也試試。他們優待工匠,我也優待工匠。他們到處修路建房,我也可以照做嘛。”黃太吉不比楊簡。楊簡想搞革新就是找死,可黃太吉就有足夠的政治地位去推行這些政策。
黃太吉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他不是沒看到‘革命軍’鏟除士紳的好處,對各種改革帶來的便利也都看在眼里。現在遼東也沒什么士紳,拋荒的土地一大把,只缺種地的奴才。他完全可以招攬從京畿逃難的大明官紳去遼東,一來獲得資金,二來得到技術和管理人才。
壞人都讓‘革命軍’做了,大金完全可以做好人贏的士紳之心。
“這‘革命軍’能在一兩年內就建立如此大的勢力,我大金為什么不能?”黃太吉越琢磨越激動。他的勢力弱,變革的動力大,覺著自己完全可以學習‘革命軍’的諸多作法,還只得其好處,不受其累。“我大金底子厚,氣勢正旺,肯定能做的比‘革命軍’更好。”
要不是還惦記著唐山那邊的工匠和留在天津的福晉,黃太吉都恨不能立馬回遼東去實施自己的新政。他正是二十好幾,三十不到,敢作敢為,自信爆棚的年齡,對于新事物的接受度極高。
黃太吉還專門弄個小本本紀錄自己的‘天津游記’,并繼續朝唐山進發。他很期待在唐山那邊能看到些什么新東西。只是到了唐山附近,一行人卻發現這里駐扎了整整一個旅五千人的‘革命軍’近衛隊。還有大量半工半軍的民兵隊伍日夜巡邏,阻止外來人員進入規劃中的廠區。
黃太吉等人修為都極高,偷偷闖過警戒線并非難事。可他們進入正在建設的鋼鐵廠區后卻發現這里還處于基建狀態。大量民工在修建道路房屋,平整土地,深挖地基。投入生產的就是幾個或露天或淺層的煤礦,能看的就是大量民工在三班倒的挖煤。
工匠什么的,根本沒有。
這就沒什么看頭了。
大失所望之際,倒是谷元緯提議去附近近衛隊的軍營窺視一二,看看現今‘革命軍’的軍事力量。黃太吉深以為然,于是一行人又偷偷摸摸的換個地方。
相比明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懶散,周青峰給近衛隊培養了一批比較扎實的軍隊士官。這些士官都是屢經戰陣,立有軍功之人。他們也許文化程度較低,卻往往敢打敢拼,見過血,殺過人,能嚴格執行周青峰制定的各項訓練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