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枇杷飲是許黟給新冷飲取的名字,雖然是冷飲,但在夏天里喝上一杯,對解渴消暑、清肺潤喉都有不錯的效果。
所以,許黟猶豫著要不要將這“薄荷枇杷飲”當做一種藥膳飲料。
在一千多年前出現“藥膳”這個詞之后,關于藥膳方面的內容和食療的方子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豐富。明清之前,就有黃帝雜食飲忌食方之類有名的醫書,后來在名醫孫思邈著寫出備用千金要方后,更是把食療這一門學科加以完善跟補充。注1
后代人里,專注這一門學科的也在一步步地改善添加,還搭配出更適用于新時代的藥膳食方。
由于藥膳不單單起到治病的效果,它同樣能強身防病。時下的權貴、大戶人家,對藥膳也是相當的信賴與推崇。
好些人家,還會請大夫去家量身定制好的食療方子,便是想身體康健,長命百歲。
至于冷飲的話,在一千年前的北宋,就深受時人的喜歡了。他們把這個稱作為“涼水”,其實更像是“果汁”類的飲品。像開封府那邊,就時興“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等。注2
還有養生的“熟水”,一開始只是把水燒開了才喝,說是能養生健體,后面就開始加入各種養生的材料。用煎、泡等方式,煎、泡出香味和藥效。例如許黟喝的薄荷白菊茶,就是屬于“熟水”的一類。
這么看來,這“薄荷枇杷飲”還是屬于養生涼水了。
許黟笑了笑,把它歸類到養生冷湯里面,夏日可喝涼,冬日可用熱水煎、泡。
確定下來后,許黟繼續完善食方,把薄荷、枇杷肉的劑量都確定清楚。
再寫出幾個衍生的方子,譬如喉嚨有濕痰,可以加入陳皮、金銀花。先用熱水泡開,過濾出來后放涼,用冰水冰鎮之后,放入搗碎的薄荷葉,和糖漬好的枇杷肉。
熱湯就簡單一些,用水煮開,依次加入金銀花、陳皮、薄荷,最后關火加兩勺糖漬枇杷,等溫度適宜就可以喝了。
最近他書寫多起來,落筆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灑灑洋洋地寫了好幾張紙才停下來。
一陣輸出,讓許黟神清氣爽,趁著天色還早,他換上窄袖袍衫,背上竹筐出門來到一家經常光顧的醫館。
醫館里的學童都認得他了,笑呵呵地過來詢問他想買什么。
“許大夫,可是買之前的老樣”
許黟搖頭,問他“館里硝石還有多少,我全要了。”
學童翻看醫館里的庫存賬目,微微張嘴,對著許黟說道“醫館里如今還有一百二十六斤硝石呢,這數量可不少哩。許大夫,你確定可都要”
許黟點頭“嗯”了一聲,說,“都要的,你幫我算算多少錢,我取給你。”
“好說,且等我一會。”學童連忙說。
硝石的用量不大,素日里賣不出多少。這批硝石還是前年冬天進的貨,都一年半的時間了,也賣不出多少。許黟想要,正好合了醫館的意,學童還不用繼續打理,也不去想買這么多硝石,用去做什么。
他不問,許黟也不用編什么借口。
等了一炷香的時間,學童從后門里拖進來一麻袋硝石,上了秤一看,果然是一百二十六斤。
付完錢,許黟將硝石裝到竹筐里,步履飛快的回家。
到家里他就把硝石倒出來,用木錘子把它們敲碎成小塊,再用惠夷槽將它們碾成細粉狀。這樣硝石能更容易溶解于水里,加快發揮的速度。
碾成粉末,許黟去挑了兩桶井水,剛從井底挑上來的水是最適合不過的,摸著冰冰涼涼的透心涼爽。
他把井水倒進陶罐里,依舊按照之前的方式,順指針地搗鼓融化。等待全部融化之后,就把小陶罐放進去,等硝石發揮作用。
井水漸漸變得冰寒,摸著寒氣襲人的時候,許黟眼疾手快地把小陶罐拿出來,倒出一部分冰水到提前準備好的罐子里。
隨著許黟住的時間越久,家里的陶罐是越來越多了。
新的陶罐還是前幾日,在屋頂竣工之后,許黟覺得家中陶罐還是太少了買回來的。
大部分買回來的陶罐都不是用來正經裝食物,而是拿來裝曬干的藥材。
好的陶罐裝藥材,要比用麻袋更加的合適。儲存的時間長,不容易變質破壞藥性,對他來講,陶罐的價格就不值得一提了。
剩下的一半冰水繼續冰鎮在硝石水里面,這樣等待一兩個時辰,就可以結出冰來。
許黟提著籃子到院子里,采摘了半籃子薄荷,去到灶房里泡洗干凈。再用藥臼搗碎之后,擠出汁水到冰水里面,剩下的渣也不浪費,用少量的冰水繼續攪拌,再過濾出來,把每一片薄荷葉利用到極致。
接著,就可以加其他東西了。
許黟想著天氣炎熱,古人又不能像現代人一樣穿短袖短褲,整天穿著長衫長袍容易中暑,又加入白菊、干山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