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其實也是公然表明態度立場的行為罷了。
沒有誰是可以無條件信任的,劉和也不例外,甚至甄宓和蔡昭姬等人,袁熙也不會百分百信任,甚至是他自己。
袁熙不是不相信甄宓等人的心意,而是不相信她們對于惡意的承受能力,比如被人抓住脅迫。
就像袁熙不懷疑目前劉和對自己應該是忠誠的,但劉虞留下的政治資產太過龐大,以至于劉虞的部下在幽州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要是他們聯起手來支持劉和,甚至采用強硬手段脅迫其位,幽州局勢必然大亂。
袁熙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情況為前提,考量將來的局面,提前做出決策。
他有一個提前的心理預期,如果在做決策前,能夠考慮到將要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而這種情況在他的容忍限度內,那做出的這個決策,十有八九不會讓他自己后悔。
不然的話,如果不能承受失敗帶來的后果,他便不會選擇這個決策。
袁熙知道自己不是萬能的,不能控制世所有的事情,所以他會強迫自己面對那些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
萬一自己最信任的部下反叛怎么辦
萬一自己的妻子兒女被敵人抓了怎么辦
萬一自己被敵人偷襲,只能孤身逃跑怎么辦
萬一自己要違背良心,才能獲得勝利怎么辦
這不是他和自己過不去,是因為在這個賭一切,最后只有一個贏家的時代,再荒誕的事情,都有可能變成現實。
這種類似于后世老婆孩子掉在水里救誰的無聊問題,對于普通人來說可能是自尋煩惱,因為他們可能一輩子都遇不到這種兩難的抉擇。
但對于位者來說,卻必須要強迫自己面對,因為他們時刻要做出選擇,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萬民生死。
就像后世劉備長坂坡之敗,便是執意要帶走數十萬百姓,從而被曹軍追,劉備幾乎全軍覆沒,妻子兒女也被俘虜。
就像后世兗州之亂呂布和曹操相攻,雙方皆是糧絕,曹操用程昱的肉干撐了過來,呂布卻無法做出相應舉動,最后糧絕無奈敗退。
就像后世關羽敗走麥城后,劉備明知道和吳國翻臉對于曹魏有利,但還是選擇了為關羽報仇。
雖然說成王敗寇,但每個人的底線不同,選擇也不同,其最后的結果,也不會因為哪一方更加道德,就必然會贏得勝利。
亂世之中,有些人嚴守底線,有些人底線很低,有些人沒有底線,一切皆有可能發生。
讓袁熙嘆息的是,后世偏偏是最沒有底線的那個,成了最后的贏家。
要是只有這一條路能夠成為贏家,自己會選擇走下去嗎
袁熙把自己的答案深藏于心底,他不希望哪一天對面困難抉擇時,用到自己選擇的答案。
兩難問題的關鍵,不是讓人做出哪種選擇,畢竟哪種選擇都會讓人留下遺憾,而是讓人站在歧路時,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自己能夠接受的選擇。
正是因為如此,袁熙才殫精極慮地思考種種可能,以防自己面對無法接受的殘局面發生。
他對身旁的田豫說道“你說鮮于輔就在城里,還發信約你相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