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已經出現了灌鋼法的雛形,這個時期的煉鋼技術的集大成者,便是環首刀。
此世的環首刀,和后世的主流武器完全不同,按后世的眼光來看,其刀長一米二以,刀寬三厘米,但刀刃最厚之處,卻達到了一厘米,相比之下,后世西方的重劍,劍刃最厚也只有四毫米左右。
這是因為,一柄好的環首刀,往往需要幾十層鋼反復折疊鍛打而成,拿在手里,倒像是一根鐵條,但在百煉鋼的強度支持下,卻有著馬戰步戰皆宜,兼具揮砸砍切,突刺破甲的優點。
如今鐵匠們正在做的,就是嘗試不用鍛造方法制造出環首刀,最后進行強度對比的實驗,找到其中最為合適的。
袁熙看著鐵匠們一錘錘的打在鐵塊,不禁有些感動,華夏正是有無數這樣的勞動人民,用雙手艱難克服著一個個障礙,才匯聚成了時代的洪流,推動著歷史進程。
一眾鐵匠見袁熙帶著眾人進來,連忙就要行禮,袁熙大聲道“不妨事,你們先打完”
屋內極為嘈雜,袁熙將聲音提到最大,眾人才勉強聽見,連忙轉身,繼續繼續掄起錘子來。
他們動作有些生硬別扭,是因為按照袁熙的要求鍛造,和他們先前的手法習慣并不太一樣。
因為他們正在在打造的環首刀,是按袁熙提出的改良后的灌鋼法打造的,又采用了一些夾鋼方向的改良,最后效果如何,誰也心里沒底。
灌鋼又叫團鋼法或生熟法,是中國早期煉鋼技術一項最突出的成就,東漢末年發明,南北朝時期才開始推廣完善。
袁熙依照后世的記憶,讓工匠分別采用三種方法改良。
生鐵陷入法,生鐵改覆蓋法,生鐵澆淋法。
不同的工藝,不同的鋼鐵品質,都會影響最后的成品質量,所以才要找到最合適的方法。
這時候已經有個鐵匠將環首刀的雛形打了出來,他用鐵鉗夾著通紅的劍身,走到了一個巨大的木桶面前,將之放了進去。
只聽嗤嗤作響,鐵匠將劍身提了起來,面竟然著起了火。
眾人的目光不由被吸引過去,這便是袁熙第二種新的想法,油淬法。
不同于此時已經發明的水淬法,后世的油淬法可以讓刀劍具有更多的韌性,而水淬法有較高的剛性。
當然,根據鋼鐵品質的不同,也不能說油淬一定高于水淬,真正好的武器,硬度和韌性都要兼具,只能通過之后的試驗去看。
不過雙管齊下,袁熙自忖應該能將環首刀的品質提高一個層次。
至于高多少,他心中也沒譜,但只要比先前的刀能多耐幾次揮砍交擊,就將會在戰場,決定持有者和敵人雙方的生死。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