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種種跡象表明,直到此刻,汴京的內城仍沒有被攻破
后世說的攻破,是神棍郭京主動開的外城城門,放了金兵進來,金軍才無比費勁地占領了外城的城墻這件事。
但稍微了解大城結構的人來說,外城雖然有用,但也只是第一道防線而已,內城才是關鍵,畢竟絕大部分兵力和百姓都布置在內城,其和外城之間,還有至少兩道城墻防線
這所謂的城破,便是金兵久攻內城不下,為了配合金軍,二帝主動出城,成為了人質。
正常來說,只要腦子正常的皇帝,都不會孤身前去敵營把
而且即使如此,金軍還是無法進入內城,且聽到康王趙構帶了萬余人來救援的消息后,竟然帶著所有被挾持的人倉皇北上離開了。
這便是靖康之恥的整個過程。
這事情實在太過荒唐,太過違背常識,以至于史書都不能自圓其說,寫都不敢寫的這么離譜,后世才會誕生了種種陰謀論。
史書上記載了很多極其荒謬,違背最基本邏輯的事情,大部分不外乎兩種原因。
當事人是瘋子傻子。
或者史書記載隱瞞了什么。
鑒于漢代主流史學家將史記當看的先例,只能說史書有不少隱情,并不像史官們自我感動的那么白蓮花。
所以很多史書修史的時候,受限于種種條件,很多時候并沒有完全揭露出事件的真相,也夾雜著記錄者的主觀傾向,隨著一代代的流傳,又產生了人為或者無意的扭曲和誤差,于是展現在后人面前的東西,就被蒙上了一層層神秘的面紗。
想要從中一探歷史的真實,便要使用種種方法,將其掩蓋其上的灰塵擦去,才能一窺究竟,這便是讀史的挑戰,也是迷人之處。
而其中秉持的標準,便是利益所向,人心所測,固然人的想法會有不同,動機會有不同,說出的東西也不同,但他們的思維模式,千百年來卻是變化不大,也成為了判斷史書前后矛盾的基準。
就像袁熙面前的諸葛亮,雖然后世其智計過人,但這并不是其一出山就無敵天下的,相反,諸葛亮跟隨流出的初期,在一段時間內受限于劉備實力,兼之經驗不足,其實也是吃了不少虧的。
但諸葛亮這種聰明人的厲害之處,便是能在挫折中不斷吸取教訓,完善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成長起來。
在和諸葛亮相處的這段日子雖短,但通過幾件事情,袁熙便清楚感受到了和諸葛亮之間的差距,這里面的有些距離,是袁熙即使有后世的知識儲備,也很難彌補的,單純就是智商的差別。
袁熙前世成績并不好,他當年上大學的時候全國還未擴招,他又生在一個堪稱高考難度極高的省份,所以他用盡了全身力氣,也不過進了一所只能算是中游的大學,一個勉強不算冷門的系。
在進入班級后,他赫然發現這個每省只錄取一人的班級,竟然有些人是報考最高兩所學府失敗調劑過來的。
在之后的日子里面,他感受到了智商被碾壓的無奈,兩個小時十道題,時間結束,他勉強寫完八道交卷,然而已經有高人在一個小時前全做完交卷了。
高人考試從來只用一半時間,而且每科都能考到就九十分以上,袁熙的專業在本校以難度著稱,很多科目很多人和他一樣,成績掙扎在及格線上下,相比高人,簡直是丟人丟到了家。
然而這個高人最后卻沒有拿到保研名額,因為他的前面,還有好幾個更厲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