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路上聽說,你們家的那條新船,被人叫成了什么豬籠船。”
爬出機艙,鄭君山想起路上聽到的一些傳言,順嘴問了一句。
所謂豬籠船,就是形容擁擠,就如豬籠子一樣,坐進去后轉身都難。林默聞言,也好奇的看向了李小榮。
見此,李小榮趕忙道“我家新船是低價載客,以座位和通鋪為主,人確實載得較多,但也沒那么夸張、不堪。
主要還是有船主覺得被搶客或者眼紅,散布這種抵毀流言,有的人,嘴上這么說個不停,其實背地里已經偷偷摸仿我家那樣改船。
我去修船廠還看到過呢有的人恨不得把船上能塞的地方全塞上座位這些,我家船上吃飯、床鋪、休息、方便等區域都還留了,結果他們那船,上上下下全是座位。”
李小榮這么解釋,林默和鄭君山還是相信的,不過林默還是詳細問了下船的具體情況,李小榮也沒隱瞞,如實詳細的說了清楚。
“這么弄倒是也沒什么問題,但人也確實搭載的有點多,有事船員這些很難顧得上這么多人,安全保障這類措施還是需要加強一下,否則不管掙到多少錢,出了事兒,不止錢會被全搭進去,可能自身也得搭進去。”
林默說完,李小榮趕忙詢問起來,林默也不賣關子,把救生圈、救生衣、救生艇這些自救急救器械用品這些給他講了一下,不過他對這些并沒有多少概念。
“救生圈,樣式跟車子的內胎可以說幾乎一模一樣,只是用途不一樣,充滿氣,浮力很大,套在身上,不會游泳也能浮在水面。
救生衣,樣式像馬甲,就是充氣的馬甲或填充浮力強的材料,然后穿在身上,至于救生艇,通俗點說,就是大船上配小船,在出狀況時使用。
船上人多,空間又有限,如果配備足量的這些東西,會占去不少空間,而且成本可能也非你們能接受的,但可以想其他辦法。
像是救生圈,可以找一段較粗的軟橡管,兩端打結,中間填充上棉絮、蘆花這類,不用刻意打氣,不然容易扎破,讓填充物將其撐鼓就行。
平常可以盤在座椅上,當軟塹使用,就無需額外占用空間,但要定期拆開檢查是否破損漏水,以及更換板結的堆充物。
救生衣也類似,可以弄成靠墊模樣,中間留個口,用到時,直接解下從頭套入,再綁在身上即可,臥鋪可以把枕頭之類的弄成這樣。
至于救生艇,可以用竹筏嘛平常綁在欄桿上當護欄,或者固定在船體外當裝飾,必要時能快速放下去就行。”
聽完林默這些方法,李小榮眼中滿是佩服,見此,林默把自家生產橡制品的廠址也給了他,但沒弄什么介紹信,也不讓提到他,讓其自己去聯系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