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大媽模樣的人,正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上,拿著鋼筆,一樣樣的檢查著工作清單。
從安娜回歸雜志社以后。
她和布朗爵士兩個人之間,雙方似乎都保留著一種禮貌且非常微妙的克制。
布朗爵士安安心心的當他的理事長。
安娜安安心心當她的新任的欄目經理。
在布朗爵士鄭重的在媒體面前發表關于繆斯計劃產生的不實誤解的更正聲名,并親自在酒會上向伊蓮娜小姐表達歉意以后。
似乎事情已經翻篇了。
這只是表面上的樣子。
好像有一根細竹絲,懸掛著兩端的砝碼,維持著脆弱的平衡。
各種人心詭域,笑里藏刀,是無數趴在絲線上的微小蚜蟲,嚙咬著本就極細的纖維。
所有人都知道竹絲一定會在某一個時間點崩斷,新的一輪內部宮斗大潮風雨欲來。
但是在那一刻真的到來以前。
大家依然在這種奇怪的氛圍內,相安無事。
新聞報道往往遵循一個原則。
離權力的洪流更近的領域,容易出名,比如時政類的調查記者,離金錢的洪流更近的領域,容易掙錢。
藝術類刊物兩者都沾一點,更偏向后者。
很多人對在藝術雜志或者時尚雜志的編輯日常工作有誤解。
認為她們日常的工作就是坐著頭等艙跑全球的各大秀場,各大畫展。
穿著晚禮服在水晶吊燈下參加酒會,晚宴。
邀請當紅明星和一些品牌搭紅線,做市場營銷,私下里再和詹姆斯、漢密爾頓這樣的體育巨星,或者某個歐洲伯爵一起騎馬,打個球啥的。
簡直紙醉金迷的不要不要的,想想都爽的飛起。
事實上
好像確實是這樣的。
無論是當評論家,還是當藝術家,美術相關行業都是個馬太效應非常明顯的地方。
行業內小編輯,小記者的生活其實也挺卷的。
除了偶爾有免費的奢侈品穿,薪水要比平均水平略高一點,和普通的新聞領域上班族沒有什么兩樣。
大概和金融報刊的人均收入差不多的樣子。
但能成為vogue、油畫這類領軍級雜志的欄目主編。
如果你不想當下一個老佛爺、可可香奈兒。
工作時間真的完全可以在“吃喝玩樂”中度過。
一年365天,恨不得能參加三百場上流酒會,并將上千張s上的女孩子們夢寐以求的請柬和邀請函丟進垃圾桶。
但如果你不愿意只當一個逍遙快活的過渡人物,想要完美行使你手中的權柄,創造出屬于你自己的“執政”風格。
那工作也立刻變得超忙了。
油畫雜志社的視覺藝術欄目,是雜志社最重要的部門,也是最龐大的一個部門。
它旗下負責著知名藝術家專訪、藝術趨勢總結、大型畫展追蹤、與各個畫廊的藝術總監談論行業風潮,文字欄目,音頻與視頻欄目。
還有和時尚潮玩跨界領域的項目等等等等。
歐洲美術年會舉辦期間,相應配套的活動很多。
奧地利本地的各大美術館,要開設專題美術特別展。
油畫雜志也會有一個關于本次年會上,那些最受外界關注的參會人物的特別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