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能極大程度的反映出了一個畫家在創作時的狀態,反映著他下筆落在紙面后,所收到的“回饋”。
感覺的好壞,并不能簡單的用“開心”或者“難過”來區分。
畫家在落筆的時候,根據創作的內容不同,情感的投射不同。
他可以是快樂的,可以是憂傷的,可以是難過的,甚至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是煩躁的。
杰出的作品,不一定是畫家繪畫時感覺“好”的作品,卻一定是畫家在落筆的時候,感覺“對”的作品。
這幅《曬太陽的老族長貓》主要的創作意圖是在原本的素描小樣的基礎上,加以凝實和深化,讓它變得更加真實起來。
今天晚上以前。
顧為經以為他的落筆時的感覺,應該是越來越重的。
那種輕飄飄公差很大的廉價塑料模型,被一點點替換成了造型精美,每一絲紋理和褶皺都被還原的淋漓盡致的沉甸甸金屬模的感覺。
他的筆尖上,可是附著著“一只貓的重量”呢。
真的畫起來。
顧為經才發現和他想象的有些不同。
一開始打稿的時候,顧為經能明顯感覺到落筆時筆觸輕重不斷變換時的……說叫阻力也好,說叫厚重也罷。
反正就是那種控制畫筆時的凝重感。
技能一開。
他的腦海中便涌入了無數信息。
他能意識到,在門采爾的經驗視角下,每一筆完美的軌跡,完美的色彩,完美的筆觸應該是什么樣的,他又能清楚的知道,落筆時可能會犯什么錯,哪里的顏料在濕潤紙面上擴散可能會出問題,哪里又需要避免水彩顏料的過度疊加混色而造成的污濁。
顧為經仿佛是玩兒童商場里,用一只鐵圈沿著輕微帶電的彎曲鐵絲,從一端滑到另一端的“圈圈過鐵絲”電磁迷宮游戲。
他的腦海里有完整的一幅大師級的水彩畫作品。
每一處顏料,每一處落筆和提筆,每一處色彩的變化,都在顧為經的腦海中熠熠生輝。
他需要的是一筆一筆的按圖索驥,把它臨摹在身前的紙面上就好。
在系統的加持下。
做到這一點并不難。
只是需要顧為經保持全神貫注,心無旁騖的專注。
顧為經原本把這理解成大師之境的水彩畫所必須的投入。
想要畫的好、畫的寫實、畫的精確甚至畫的完美,畫面必須要擁有比普通優秀級畫家更細膩的色彩顆粒度,也必須在工作的時候,處理更多的信息。
這便是他想象中,“質感”所必須的“質量”。
漸漸的。
隨著作品的逐漸成型,面板上技能激活的時間一分一秒的跳躍。
顧為經腦海里的信息卻似是潮水一般逐漸褪去。
沒有了下一秒的筆觸軌跡。
沒有了色彩的搭配提醒。
沒有了需要規避的錯誤說明。
甚至連腦海中,那只正趴在路邊的草坪上,曬著太陽的老年杰克利貓也不見了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