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這是一幅關于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藝術展品。作品靈感來源于瓦罕走廊山之間的古代宗教壁畫雕塑。瓦罕走廊曾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長期受中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崔小明認為,這幅作品不光是他在表達對于當今藝術世界,運氣和金錢的成分的重量是否已經壓過了藝術本身的重量的反思,同時……這也是一幅關于表達“愛”的作品……」
剛剛在看到了這幅作品的那刻,顧為經的腳步就頓住了。
各色的墨線在畫面上交織纏繞在一起,佛陀、好運與幸運女神以及戰神阿瑞斯的斑駁雕塑在光暗交織的山壁上佇立。
眼前是一幅真正很有設計感的好作品。
千年以前代表著文化融合痕跡的古老塑像注視著美術館里如織的各色行人。
畫家畫的是古老的宗教雕塑,表達的卻是關于某種宏偉的社會議題。
只有一個問題。
像。
太像了。
相似的心靈會互相吸引,而把構圖相似的藝術品擺在一起,也往往會讓觀眾有一種看著鏡像雙子時熟悉的感受。
這個展廳里不存在一幅和《新·三身佛》構圖相似的作品,但顧為經的心中裝著著他那幅原始版本的《陽光下的好運孤兒院》。
因此。
不管崔小明在畫面上做了多少的變幻與偽裝,不管他在旁邊的說明板上寫了多少行闡述自己靈感來源的文字。
他的底細都會被顧為經一眼望穿。
顧為經面對著這幅作品的第一瞬間,便熟悉到宛如看到他自己的作品。
顧為經在看著崔小明的畫。
《陽光下的好運孤兒院》在對峙著它照在異域的影子。
……
顧為經站在展臺邊,雙手交叉,食指抵著嘴唇。
他思考著這到底是什么情況——
畫展上出現“撞畫”,出現畫法氣質非常相似的來自來幅不同藝術家的作品,罕見但并非沒有。
通常講,就兩種可能。
一種就是他們兩個人是“天生一對”,靈感,畫法,藝術思路全部都恰到好處的撞在了一起,是上蒼注定的巧合,兩個鋼琴家在即興表演的時候,恰好彈出了同一段旋律。
這樣的概率確實存在。
相傳當年德加在巴黎參加藝術沙龍的時候,便在展覽現場發現了一幅作品畫法、構圖、色彩、氣質都和他的作品堪稱“一個模子畫出來的”油畫。
德加因此大發雷霆。
他覺得自己被無恥的抄襲了,覺得竟然有“卑劣”的模仿者和自己參加了同一個畫展,實在過分。
他找到了那位模仿者——
愛德華·馬奈。
這次巧合,他們綿延一生的糾纏的開始,也是整個藝術史上最有趣的傳奇故事的起源。
也許在整個早期印象派相關的歷史人物中,馬奈和莫奈的友誼更加被人所熟知。但馬奈和德加之間生涯的相似點卻更多。
莫奈就是一般中產的家庭出身,畫畫差點把自己畫破產了。
馬奈和德加全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又都經歷過普法戰爭時期,都受委拉斯開茲的作品影響,繪畫風格更像,繪畫選題也更像。
有人說,德加早年間很多繪畫內容像馬奈,而馬奈晚年的很多繪畫內容則更像德加。
除了沙龍展上的“抄襲”風波之外。
他們之間初此相遇的故事還有很多不同的講法,還有版本說,早在那之前,兩個人就認識了。馬奈被盧浮宮里一幅委拉斯開茲的油畫吸引住了,天天就去看,然后回家臨摹,結果還有個人也整體穿的人模狗樣的在那幅畫前一站就是半天,那個人便是德加。
……
總之。
馬奈和德加之間有分歧,有爭端,卻永遠也有著說不完的命運相同點。
兩個人始終有一種特殊的友誼存在。
他們不斷的競爭,也不斷的彼此鼓勵,馬奈在書信里認為德加一定會取得巨大的成功。
曾指責馬奈模仿自己作畫的德加可能也不會想到,多年后,自己卻成為了馬奈作品最大的收藏家之一,還為馬奈精心畫了很多的肖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