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為經花了二十分鐘的時間,在展臺面前,只是盯著崔小明的作品看。
不了解內情的游客看到這一幕,他們心中一定會忍不住的猜測,這個年輕人對展臺上的那幅作品喜歡極了。
這個推論不算差太遠。
顧為經從頭到尾把那幅《新·三身佛》看了一遍,連一個筆觸細節都不放過,最后他總共得出了三個判斷。
一,崔小明確實見過他的那幅《陽光下的好運孤兒院》。
二,崔小明作品細節處理的很有意思,有些地方做的比他原始版本采取同樣的斜金字塔形構圖的作品要畫的要好。
最后一點,顧為經喜歡這幅畫。
因為憎恨或者輕蔑而對一個人或者一幅作品而產生低估,不敢承認自己的欽佩與喜愛,并不比因為恐懼和憤怒而產生誤判更聰明些。
連曹軒老先生都希望自己去學習的畫家,他在藝術領域之內,定然有其獨到的地方。
崔小明從自己的作品上確實模仿了一些元素,這并不能掩蓋對方以此為繪畫根基,在自身畫作上所展現出的表達上的獨到亮點。
畫面風格可以相似,畫面氣質可以互為鏡像,但作品的內核是很難模仿。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千個莎士比亞也能寫出一千個不同版本的王子復仇記。
每個王子都手提著寶劍走向戰場,臉上卻帶著無數張不同戲劇的面具。前人已然寫盡的故事模板,卻永遠都能表達出截然不同的情感內核,文藝作品的無盡魅力恰恰便在于與此。
顧為經丟了一個書畫鑒定術上去。
【作品名:《新·三身佛》】
【素描技法:lv.5職業畫家·二階(1102/10000)】
——
【油畫技法:lv.5職業畫家·二階(6321/10000)】
——
【中國畫技法:lv.5職業畫家·二階(0987/10000)】
【情感:樸實之作】
屏幕上出現了三個職業畫家二階等級的用筆熟練度,和顧為經鑒定自己的作品時一樣,虛擬面板上在三個繪畫技法兩兩之間,都有一條間隔線存在。
和原始版本的《陽光下的好運孤兒院》比較一下,崔小明的作品有些地方看上去畫得稍顯倉促。
他的用筆控制力不如自己,畫面風格也顯不夠成熟。
這些都是崔小明畫得不如他的地方。
而比顧為經強的地方同樣明顯。
首先就是這種很有個人風格的色彩編織方式。
按照系統面板的評價標準,技法之間有間隔線存在就意味著在系統眼中,作品上的油畫技法、素描技法和中國畫技法三者還沒有牢牢的被融合銜接在一起。
它仍然是在地圖上畫虛線,斷斷續續的一段水陸一段陸路,兩兩間有關隘和阻隔尚未被打通,還無法真正做到將整個藝術道路全部理清,成就那“一以貫之,水陸兼程”。
崔小明試圖用筆觸在畫布上布設一張色彩大網,把觀眾的視線牢牢的吸住。他不是在涂抹色彩,更像是在畫布上穿針引線縫合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向觀眾描繪宏大的藝術圖景。
曹軒希望讓顧為經向對方學習的,應該就是這種畫法。
目前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