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明還沒有把這張網編織好,細節上“針腳”處理的有些亂,畫的不夠整齊,氣息運轉有堵塞之處未被捅開,但整體的畫面結構已經被搭出來了。
顧為經從過去汲取靈感。
崔小明卻用他的筆觸指向未來。
而在某些方面來說,崔小明比顧為經走的更遠,藝術氣質上仍然有隔閡存在,卻比顧為經嘗試自己探索畫法的時候,作品完成度高的不止一星半點。
二來,就是對方作品的立意——
“很壯闊。”
顧為經嘴唇微張,輕聲評價道。
崔小明的作品要比顧為經畫的更加“大”,不只是兩者之間畫布尺寸的差異,比起顧為經把作品視線聚焦在孤兒院小小的方寸之間,崔小明這張關于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類社會思考作品,氣勢也更加恢弘。
顧為經的作品視角選擇比較古典。
而崔小明,他則更加富有現代藝術氣質一些。
“他是為了討好評委的口味,才這么畫的么?”
顧為經腦海中閃過了這念頭,又輕輕搖搖頭。
他想要評獎,崔小明也想要評獎,每一個會把作品投遞給雙年展組委會的藝術家,心中都燃燒著對于獎項的渴望。
保護好自己的卷面答案是想要考第一名的學生應該要做的事情。
了解哪些社會問題更加受到判卷老師的重視同樣也是。
早在兩百年前,大英帝國的倫敦沙龍展上,埃德溫·蘭西爾先生畫了一大堆狗狗上去,被評論家瘋狂吹捧贊美,擊敗包括威廉·透納和皇家藝術學院院長在內的一堆競爭對手,并成為女王最寵愛的畫家以及英國藝術象征的那個時刻(注)開始。
看著畫布上吐著粉白舌頭的狗子,每個畫家都應該明白,就是有些題材在評獎的時候,比其他題材更能使畫家獲得某種競爭優勢。
(當時藝術展開幕式上最為重量級的特邀嘉賓是維多利亞女王,而女王本人,則是一個超級喜歡狗狗的人。)
顧為經當初下定決心,想要拿出一幅中西結合的融合畫當作新加坡雙年展上的參展作品,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他認為這樣的作品更受評委喜歡,更容易獲獎。
崔小明同樣也拿了一幅更“討喜”的油畫出來,他要在這里流露出酸不溜丟的輕蔑,未免就顯得太過懦弱,甚至會因此忽視崔小明作品立意上的閃光點。
顧為經抿唇,把視線重新落在畫框的右側。
特邀畫家擁有更大的展臺空間。崔小明不像cdx畫廊那樣,奢侈到能把一座造型華美的大型雕塑作品當做盛放自家藝術家作品的花瓶。他的展臺邊,卻也有一大塊用來闡述自己作品創作靈感和藝術理念的銘牌。
它也是特邀畫家區別于普通畫家的一大重要優勢。
擔心觀眾看不懂你的作品,擔心無法讓藝術品自己發聲把深奧的創作理念講述給評委們聽,就可以用文字來戳破最后一層的窗戶紙。
『這是一幅關于表達愛的畫——』
顧為經目光順著自己剛剛未讀完的地方,繼續快速讀下去。
「當今社會,關于親密關系的討論越來越多,每一個情感節目的主持人都在教別人如何獲得愛,可人們又在對愛變得越來越茫然,似乎這個字眼正在變得越來越令人痛苦,也越來越令人尷尬……幾個月前,來自《油畫》雜志的安娜·伊蓮娜女士在歐洲美術年會上講述了那個關于“42”的故事。」
「伊蓮娜女士說,那個故事啟發了她。在人們著急而熱切的去尋找宇宙的終極答案之前,不如先好問問自己,宇宙的終極問題到底是什么。巧合的是,這個故事同樣也啟發了我畫下這幅作品。在當今社會,人們著急的去尋找愛之前,不妨好好的審視自己,愛——它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畫面上的古老雕塑,由佛陀、好運與金錢女神和希臘戰神三個部分組成。這既代表了千年前文化在絲綢之路上相互融合的痕跡。在當今社會,也可以有著新的意義。我之所以會畫下這幅作品,就是為了做出某種審視和詢問。」
崔小明在這塊展示板的最后寫道。
「當人們在佛前燒香,在教堂里對著十字架禱告,將硬幣隨手丟進祈愿池,在油管上看塔羅占卜或者水晶球預言視頻,對著茶杯里的茶漬研究感情運勢請求某種萬能的存在把“愛”賜福給他們的時候,甚至是在花店預定一朵玫瑰花的時候,看著窗外擁擠推搡的人流,他們想要祈禱的到底是什么——」
「是欲望的滿足,是好運,是金錢。」
「亦或是權力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