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能讓有藝術教皇之名的布朗爵士下不來臺,就也能讓曹軒下不來臺,何況只是曹軒看中的年輕人而已。
怎么。
罵急眼了,他曹軒能自己拄著拐杖,蹦到舞臺上去不成。
這里可是《油畫》雜志的采訪,《油畫》就喜歡大場面,她不會在意舞臺下坐著的是誰的。
曹軒來了更好。
連曹軒本人都來到現場,一邊是曹軒看中的顧為經,一邊是《油畫》雜志,到時候采訪結束后,兩邊真的對上,他們互相咬起來,曹軒也就沒功夫在乎自己了。
“伊蓮娜小姐,千萬不要讓我失望啊,拿出您真正的戰斗力來,給我罵死他。”
在崔小明默默的祈禱聲中里。
過不多時。
紅色的帷幕向左右分開,其后鏡框式舞臺經過簡單的設計,擺放著宜家風格的極簡沙發和茶幾,幾位男女嘉賓出現在觀眾的視野里。
「《油畫》·顧為經:印象派女畫家卡洛爾的發現與研究」對話采訪,正式開始。
——
歌劇院的空氣中漂浮著一股火藥味。
不。
比起火藥味……更加貼切的說法,在采訪開始后的不久,僅僅短短的十分鐘以后,空氣中便漂浮著質疑、抗辯、對峙,種種情緒全部被裝在一只大鍋后煮的滾開后的味道。
它辛辣而刺激。
足以脆弱敏感,意志不夠堅定的人的眼淚全都一股腦的薰出來。
正如崔小明開幕前期待的那樣。
《油畫》雜志社是一家風格非常強勢的媒體,安娜·伊蓮娜是一位風格更加強勢的藝術總監。
原定的采訪基調,沒有因為曹軒和他的弟子們齊齊出現在采訪現場的觀眾席上,而發生任何改變。
“胡扯,我必須要說,這通通都是胡扯,真的,大家已經忍受這種為了利益而編造出的謊言太久太久了——”
坐在安娜左手邊的沙發上,正在高談闊論的男人姓羅辛斯,出身英國的切爾西藝術學院。
他是《油畫》雜志邀請到采訪現場的嘉賓之一。
雙年展期間普通的藝術講座,主講的學者或者參展的藝術家站在多媒體幕布面前,念念ppt,放放幻燈片就完事了。
頂多在講座的最后,讓主持人隨便點兩個在臺下舉手的熱心觀眾,回答兩個問題。
對話類的訪談節目則更加側重于主持人和嘉賓之間的交流互動。
提問是時刻都會發生的。
根據主持人個人風格的不同。
有些主持人會溫柔些,引導話題的走向,時不時拋出一兩個問題為主講人查漏補缺。
有些主持人風格會更強硬,更有攻擊性。
他們會選擇站在對立面,以質疑者的身份上,指出主講人話語里的漏洞,希望能找出馬腳。
《油畫》雜志親自操刀舉行的采訪,又和普通的對話類節目有非常大的不同。
它們擁有行業里最豐富的藝術資源,旗下也有“《油畫》論壇”這種嚴肅用戶數量最多,最活躍的藝術聊天室。
幾乎沒有從業者會拒絕《油畫》的邀請。
因此。
伊蓮娜總監她既沒有在這場采訪里,溫柔的引導著話題,也沒有似事前無數吃瓜觀眾想象的那樣,充當嚴厲的質疑者。
她有更簡單,效果更好的做法。
她直接把油畫論壇上有關“卡洛爾身份”的討論版塊里,觀點最鮮明,最有影響力,學術背景最硬的幾位學者和業內人士全部請來了現場。
提供一個平臺。
邀請他們親自和顧為經當面對線。
羅辛斯先生便是不相信那篇論文真實性的專家,而且態度十分強硬,在采訪開始后的不久,就和顧為經產生了激烈的言語交鋒。
“讓我們回憶一些類似的故事,某個珠寶商在整理祖母的遺產的時候,發現了一只漢斯·荷爾拜因制作給英格蘭王后安妮·博林的項鏈。美國的倉庫獵人畫了100美元拍下了一座因為長期無人繳納管理費而被管理公司拍賣的碼頭倉庫,然后發現了一幅價值2000萬美元的浪漫派名畫……”
他聳聳肩膀。
“市場上人們已經聽過了太多這類的故事了,可每當有人抱著質疑精神追本溯源的時候,都會發現它們起源一些似是而非的流言蜚語,沒有人能夠考證出這些故事真實的存在。真的能夠被考證出來的那部分。人們往往會發現,那根本就是一場徹徹底底的騙局。”
“那么《救世主》呢?”
有另外一名嘉賓開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