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他說。
這屁股坐的也實在是太歪啦。
在顧為經獲得了這么大的關注的情況下,《油畫》雜志卻反而取消掉了對他的專訪。
外人看上去不可思議。
記者先生其實挺能理解,這里面的邏輯的。
在這種情況下,《油畫》雜志其實挺難做的。
到了《油畫》這個等級,人家早就不需要什么噱頭去吸引流量與金錢了。
它便是流量與金錢本身。
它要的是藝術性。
而藝術性,在有些人心目中,它和商業屬性又是不那么兼容的,截然相反可能不是一個恰當的形容,但至少這是兩條不同的軌道和評價標準。
就像藝術片和商業片,獨立電影和好萊塢大片。
在繪畫界,也許“藝術性”很高的作品,也能賣很貴很貴的錢。
電影行業,可能體現的更加明顯一些。
你是很難想象,類似《復仇者聯盟》這樣的電影,能跑到戛納拿個金棕櫚,或者能跑到威尼斯拿個金獅獎對吧
就算是再“不拒絕”商業片的奧斯卡。
頂多頂多也就是拿到一個技術類獎項就頂天了,主要的藝術類獎項,到導演,影評人,演員乃至電影公會的投票評委們,幾乎人人都知道,它是不可能拿到的。
公關團隊再牛皮也沒轍。
實在是風格不搭。
藝術片不是票房不重要,但它們往往都有著自己的發行院線和營銷邏輯,有些制片商會把看上去覺得“賣不太上票房”的電影帶去威尼斯或者戛納,希望能拿個大獎回來,這樣就能嘩嘩嘩的賣票掙錢了。
可在一部作品本身就已經有巨大的關注以及票房成功的情況下。
再跑去沖獎。
那些關注起到的就未必是正面作用了。
哪怕看上去比威尼斯或者戛納商業化的多的奧斯卡,甭管背后怎么營銷,怎么公關,標榜的也是純粹的“藝術獎項”,是頒發給藝術家們而非是商業大亨。
商業上的成就,已經有票房做為獎勵了。
獎項的組委會,是很怕傳達給外界誰紅,誰有錢,誰賣的好,誰獲得的關注多,就把獎項頒發給誰這樣的印象的。
畫展也是同理。
你真拿個幾千萬美元出來,大張旗鼓的拿去沖獎,也未必就一定能捧個獎杯回來。
顧為經的作品,或者說,顧為經本人,此刻的境遇——
他便是《復仇者聯盟》。
“iaironan.”
鋼鐵俠那么有錢,那么牛皮,飛行戰甲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但卻很難飛進電影協會的會員的心里。
顧為經那么有名,名氣卻不能轉化為獎項。
很可能。
卡洛爾,卡拉,以及k.女士,是在過去的這一周中,整個藝術行業最為火熱的名字。
勝于酒井一成,勝于唐寧。
勝于草間彌生,村上隆,班克斯,赫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