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幅畫是非常傳統的印象派作品。創作者依然是g.先生。”
“請讓我為它去小小的打個廣告。”
“在讀者們打開《油畫》雜志,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整個雙年展應該也已經結束了。圖片編輯也應該會把這幅《人間喧囂》的照片附錄在頁面上。不過,我還是很建議大家在組委會的官網上查看一下更加高清的電子畫冊。或著,在這幅作品再次展出的時候,去親眼看一看它。”
“它一定會被再次展出,它值得這么做。”
“那是一幅特殊的印象派作品,特殊到通常每一次看到一幅藝術作品的時候我都會在心中打一個小的腹稿,思索倘若要是撰寫評論的話,應該要如何評價它。而那幅畫,站在它面前,我第一反應僅僅只是一個音節。”
“啊。”
安娜念道。
“時至今日,幾天時間過去,在親筆在紙面上撰寫這篇稿件的時候,我也沒有在心里思索到比這一聲‘啊’更清晰的概括。”
“它不是一幅完美的作品。”
“它依然有很多缺點存在。”
“但是——”
“啊。”
安娜再次念道:“它對我而言,正如k.女士的《雷雨天的老教堂》。”
“《雷雨天的老教堂》從來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作品,它是一幅特殊的作品。”
“《人間喧囂》亦是如此。”
“它不是完美無缺的作品,它是一幅特殊的作品。它超脫了簡單的視覺光影游戲之外,它沒有復雜的‘敘事’結構,沒有格外精巧的構圖,沒有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
“唯有一點——”
“它是一幅有著獨特意味的畫,憤怒與恐懼,死亡與生命,以及‘愛’它們通通都被包裹在其中。我希望能把《雷雨天的老教堂》和《人間喧囂》兩幅作品放在一起相互進行比較。盡管實際上它們又是截然不同的畫作。”
“……雷雨天的老教堂運用補色運用的很克制,只有一處強烈的色彩對比……畫家通過不同的光分解了景物的存在,把它們抽象成一種熱情、溫暖的精神……而精神的濃縮,色彩對比的中心,便是那束掙脫畫面的燭光……”
“與之相反。”
“《人間喧嘯》表現的更像是最傳統的大師筆下的印象派畫卷,補色的運用無處不在。燭火與雷云的色彩對比核心是黃與紫在色相環之上的相對關系。同樣的關系我們也在梵·高的作品上見到過大面積的使用,最典型的例子是《星月夜》里的星光和夜空。”
伊蓮娜小姐慢慢的讀著。
她一處處的拆分著顧為經作品里的細節。不斷對比著他的作品里所包含著的元素,連最微小的筆觸和細節都不放過。
顧為經聽著安娜的聲音。
他仿佛聽到了荒島之上,安娜曾經遞給他的那只女士手表嘀嘀噠噠轉動的聲音。
他聽別人說過,畫畫的過程便像是機械師,把無數個零件里組裝在一起,最終讓它們在畫面噠噠噠的轉動起來。
時間緊迫。
他當時畫的是一種意,一種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