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高麗這種突破下限的操作,東瀛這點對于文明起源的美化就顯得非常微不足道了。
這不是一個比誰好,而是比誰更那么不爛的世界。
說回東瀛,在天武天皇之前,雖然公元四世紀大和國就統一了東瀛,形成了現今東瀛皇室及制度的雛形,但因為之前東瀛一直
都是氏族部落制度,東瀛的實際統治者還是以蘇我氏為首的幾大氏族,東瀛皇室的權力處處受制于那些大氏族。
公元七世紀,東瀛皇室發動政變,消滅蘇我氏等大氏族首領,成功奪權,成為東瀛無可爭議的實質統治者,天武天皇正式改“大王”為“天皇”,同時改革東瀛制度,根據中原唐朝的政治和經濟體制實行“大化改新”,先后派遣十幾次規模巨大的遣唐使到當時的大唐首都長安學習,至此,東瀛才完成了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過渡,而“大化革新”也和近代將東瀛從封建社會推向資本主義社會的“明治維新”并稱為東瀛歷史上的兩次重要變革。
“大化改新”后,東瀛差不多是照搬了當時唐朝的政治體系,仿造長安建造奈良城不說,很多官職連名稱都沒換就這么被東瀛用著,神還原,考慮到當時也沒有版權這個說法,東瀛的這種行為也沒什么好說的,說不定唐朝知道了還會會心一笑。
當時的東瀛全面學習唐朝,基本可以算作一個“小唐朝”,但唯獨有一樣非常致命的東西,東瀛卻沒有向唐朝學習,那就是“科舉”制度。
這主要是因為東瀛自然災害頻發,在這樣的自然環境威脅下,東瀛人民對于穩定有著極端的向往。
對于穩定的極端追求使得東瀛極端認可穩固甚至是僵化的社會等級制度,任何天災人禍帶來的不穩定,都比不上社會等級制度崩壞帶來的不穩定。
中原傳來的社會等級思想被東瀛視作維持社會穩定的鐵律,所以也就不允許“科舉”這種給底層人民用以上升的渠道存在,說白了就是東瀛的統治階級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故意沒有學習“科舉”,反正東瀛統治階級對自己的手底下人民的尿性非常清楚,借他們十個膽子也不敢造反,所以“科舉”在東瀛不僅沒有維穩的作用
,反而是一個重大的不穩定因素。
而要說古代東瀛的人民多恭順,古代中原大部分時期,農民的農業稅普遍不超過百分之十,而在古代東瀛,農民的農業稅普遍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相當于中原沒有土地的佃農的收入。
中原歷朝歷代的改朝換代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土地兼并造成大量佃農,于是全國各地烽煙四起、造反頻發,簡單點說是農業稅上了百分之六十,老子就敢造反
而在古代東瀛,百分之六十的農業稅已經是貴族老爺開恩,很多時候農業稅的比例還在百分之六十以上,極端情況下,百分之九十的農業稅,大名們也是敢收的,但就這樣,古代東瀛也從來沒有改朝換代過,古代東瀛人民的恭順可想而知。
實際上現在也差不多,社畜在失業的情況下寧可自殺,卻也不敢向剝削自己的資本家發動舍身一擊,這么一想,現代東瀛的人民和古代東瀛的人民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以上種種究其原因,還是在于東瀛根深蒂固的社會階級制度,這是東瀛體制維持社會穩定的基石,為了強化社會階級制度,東瀛社會自上而下就在普及一種思想,那就人和人是不一樣的,上層人和下層人從本質上就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