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他率領艦隊返回亞速爾群島的過程中,卻被聞訊趕來的專制派海軍抓個正著。
當時納皮爾手下有6艘船,其中3艘護衛艦,1艘輕型護衛艦,1艘用于偵查機動的雙桅縱帆船和1艘主要擔任支援型角色的小型帆船,共計裝備了176門火炮。
而專制派的艦隊幾乎可以說是精華盡出,4艘戰列艦、1艘護衛艦、1艘齊貝克船、3艘輕型護衛艦和1艘雙桅帆船,共計372門火炮。
由于雙方在數量和火力上完全不成正比,所以納皮爾只得發揮麾下艦船機動性強的優勢,在海上領著專制派艦隊兜了兩天的風。在經過兩天的機動操作后,納皮爾的艦隊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成功地布置好陣型。
由于雙方火力太過懸殊,納皮爾知道要想取勝,只能利用自由派艦隊水手多為英國退伍水兵的優勢,通過近距離肉搏來奪取敵艦。
1833年7月5日,海上風力終于發生變化,納皮爾立刻下令艦隊調頭,后隊轉前隊,滿帆前進,捅專制派的腚眼兒去!
經過數小時的激戰,最終納皮爾在付出三位艦長與30多名水手陣亡、60多人受傷的代價后,擊斃擊傷專制派300余人,并成功俘獲了四艘戰列艦、一艘護衛艦和一艘輕型護衛艦。余下的專制派艦隊看到形勢不妙,只得逃往里斯本和馬德拉島。
如此驚人的戰果,使得剛剛宣布支持葡萄牙專制派的法國政府氣的牙癢癢,并向英國政府提出了嚴正抗議。
但納皮爾的勝利卻讓英國國王威廉四世很不開心,這位水手國王在皇家海軍服役期間與納皮爾結過梁子,所以為了不讓法國人找到英國介入葡萄牙內戰的口實,同時也為了哄哄國王、照顧一下他的小情緒,海軍部干脆直接把納皮爾從皇家海軍的軍官名單中除名了。
不過除名歸除名,現如今只要你在皇家海軍內部一提起納皮爾的名字,那都是豎大拇指的。
《泰晤士報》等報紙更是演都不演,艦隊街的各大報社直接把納皮爾在葡萄牙的戰果當做了皇家海軍的榮耀來宣傳。
而納皮爾在葡萄牙自由派中的地位也愈發穩固,在圣文森特角海戰勝利后,納皮爾被授予了葡萄牙海軍上將和葡萄牙海軍司令的頭銜。隨后的9月,納皮爾又指揮自由派陸軍成功保衛了里斯本,并獲頒葡萄牙最高軍事榮譽塔與劍勛章,并受封圣文森特角伯爵。
這簡直就像是皇家海軍的一種傳統,在國內因為怪脾氣不受待見的海軍軍官到國外發揮余熱,結果一不小心就當上了其他國家的海軍司令。
納皮爾是葡萄牙海軍司令,托馬斯·科克蘭當過智利、秘魯和巴西的海軍司令,西德尼·史密斯當過瑞典海軍司令。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沒當上海軍司令,但卻在外國海軍出任艦隊司令和艦長的海軍軍官,比如在拉美獨立戰爭中指揮哥倫比亞和智利等國海軍作戰的喬治·湯姆遜和亨利·珀維斯等人。
雖然埃爾德一再抱怨海軍部不靠譜、黑的沒了邊兒,但至少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皇家海軍的軍官們身為19世紀的海戰卷王,他們在國際勞務市場上的表現還是可以稱得上質量上乘、童叟無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