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們顯然是對的。
如果沙皇想要擁有一群具有英國特點的俄國商人,那他也必須接受這群俄國商人具有英國商人的臭毛病。
光想著好處,卻不想著壞處,天底下哪兒有這樣的好事呢
當你既想在保王黨那邊要個里子,又想在自由派那邊要個面子,那你最好祈禱自己能像亞瑟黑斯廷斯爵士一樣,有吃顆槍子兒還不死的本事。
不過,雖然話是這么說,但是在商業和文化上,俄國對英國長期以來卻抱有一種非常奇特的感情。
這種情感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彼得大帝時期,1697年3月,力圖開啟西方化改革的彼得大帝親自組織起了一支規模空前的大使團從莫斯科出發,前往歐洲進行訪問。
對于該使團的主要目的,官方說法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并擴大反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同盟,但實際上,彼得大帝是要去親自考察“他本人及其祖輩都未曾見過的歐洲政治生活,并且按照歐洲國家的模式建立俄國政治軍事制度”。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也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彼得大帝以隨團軍士的身份隨同使團出訪。
1698年初,彼得大帝抵達倫敦,并在不列顛停留了長達4個月之久。
在此期間,他不僅走訪了英國各地,還參觀了軍工廠、手工工場、學校、博物館、海軍基地,并在威斯敏斯特宮旁聽了議會辯論,深入研究英國的政治制度。
在離開倫敦后,彼得大帝還特意訪問了樸茨茅斯等重要港口,并對將英國造船業引入俄國顯示了濃厚的興趣。
而當他結束此行后,長期寡居內陸的莫斯科大公國突然萌發了對海洋和港口的興趣。
兩年后,為了獲得波羅的海的控制權,彼得大帝對瑞典宣戰,從而拉開了長達21年的北方戰爭序幕。
而在此后的100年里,莫斯科大公國也搖身一變,化身成為一個真正的瀕海帝國——俄羅斯帝國。
至于過去這一百多年中不列顛與俄國的外交關系嘛……說這兩個國家的關系如膠似漆可能言過其實,但是兩國在大部分時候都經常穿同一條褲子,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整個十八世紀,英國對俄國采取的都是拉攏政策,并通過支持俄國來反對歐洲的某些大國。
為了拉攏俄國,不列顛甚至對盟友瑞典被俄國人暴打的事實裝聾作啞,就仿佛看不見那份《英瑞共同防御條約》似的。
而長達百年的蜜月期自然也在英國和俄國分別催生出了一批親俄派和親英派,以及一大批靠著英俄貿易吃飯的群體。
俄國80%的鐵、58%的大麻、60%的亞麻都銷往英國。
而英國造船工業需要的鐵、木材、大麻、帆布,也高度依賴俄國出口的原材料。
英國方面的佼佼者,當屬靠著英俄貿易吃的滿嘴流油的莫斯科公司了。
亞瑟坐在戈利岑公爵老宅書房的大班椅上,整理著思緒和手中的文件。
壁爐的火焰跳動著,將書房映襯得溫暖而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