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目光謹慎的看著朱瀚,其實之前就已經有不少的學子,對自己科舉考試之后的去處有所疑惑。
朱元璋一直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對于這些學者他自有安排,不但是能夠讓他們在應天府立足,將他們留下來就能夠肅清朝野。
以往科舉制度下,有不少的學子都已經慢慢的露出了馬腳。
沒有真正的才學,入朝為官肯定也沒有辦法能夠長久。
這便久而久之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不過這一次有了朱瀚和朱標兩人對科舉的重視。
這種事情并不會發生。
朱元璋緩緩的站起身,將兩份文章放到桌子上。
“既然如此,那這次的科舉就出現兩個雙狀元,如何也剛好是能夠為我們大明沖沖喜氣。”
朱元璋滿臉的笑容,朱標和朱瀚兩人也相視一笑。
這讓一旁的朱棣有些不滿意。
他剛剛禁足結束沒多久,好不容易能夠找到這個機會,想要發揮實力,就這樣的落下陣來。他根本就不滿意。
朱標便看到朱棣緩緩的站了出來。
他恭恭敬敬的站在朱元璋的面前,手里拿著王安的文章。
“父皇,王安的文章要寫得比葛榮更好一點,他在其中不斷提到,學子們寒窗苦讀若能夠把條件都改善一番。”
“他們日后連學習都會變得越發認真,尤其是不少的苦寒之地,學子們讀書都變得越發艱難。”
“想要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這些都是必須要有的條件。”
朱元璋聽著朱棣的話確實有幾分道理,不過即便是大明江山再怎么穩固。
對于這種條件,他們還是需要再從長計議。
“你說的確實沒錯,但這還需要不少的時間,王安在科舉之中所說的這些,確實能夠記錄下來。”
“日后在科舉之中能夠凸顯出實力,肯定也不會為難他。”
朱元璋的話讓朱棣一下子愣住。
他沒有想到,自己好不容易的見解,就被朱元璋這樣的給徹底的淘汰。
在科舉之中,真正能夠有才學之人,其實早就已經在他們的安排之下,現在有了更多的利益。
不管是葛榮還是王安,只要在參與到科舉之中時,都能夠有自己的實力。
雖然效忠于不同的人,但他們為大明著想的心是絕對不會變。
朱瀚對葛榮早就已經看得透徹,他不會有任何的擔心。
朱棣一直據理力爭,也是看中了王安的才華。
不想傷了他們的父子之情,朱瀚便站出來為朱棣說的話。
“陛下,如今天下都是極為精準的,既然學子們的名額都已經裁定好,這雙狀元的事情就將王安放在首位。”
朱元璋疑惑的看著朱瀚,狀元的位置極其重要,雖然葛榮是在朱瀚身邊長大的,但他也是為了自己的科舉之路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現在若是讓他都沒有辦法能夠參加科舉,肯定日后心里會有些不滿。
朱元璋一直都顧及著朱瀚的感受,沒想到朱瀚居然主動要求把葛榮放在第二位。
此時,眾人的目光都紛紛看向了朱瀚,就連朱標都沒有想到會是這樣。